(綜合報道)教宗早前於4月下旬與由平信徒團體「公教進行會」(簡稱「公進會」,Catholic Action)會晤時指,天主教教會需要擁有傳教精神的平信徒,即是指教友不需要嘗試強迫教會內成員接受聖召、只有天主聖神才能給予的聖召。
教宗指,對於一些人在教會服務的平信徒身上強加某種聖召的誘惑感到擔憂。「教區多次發生了甚麼?一位神父來說,『我有一位出色的教友做了這樣和那樣;他是一名很好的活動發起人。我們讓他成為一位執事?』停!不要強加給他一個『召叫』,只有天主聖神才能給他。不要神職化!」
天主教行動於今年四月舉行一個為期三日的國際論壇大會(FIAC),主題為「與眾、為眾在傳教中的作使徒工作」,來自全球各地的300人參加,並向教宗方濟各致送不同具意義性的禮物。
在講道中,教宗方濟各告訴「公進會」的成員,一名真正的傳教士就是要「走出去」,在那些有需要的人或遠離教會的人中間。
然而,在呼籲他人皈依時,教宗指基督徒應避免改變他們的信仰或任何的威迫,因為這是「違背福音的。」
「當看到那些擔任一些服務的人——平信徒、獻身者、司鐸、主教——仍在玩弄改變信仰的把戲。不!它[福傳]一定是透過吸引力[而作的]。這是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至理名句。」方濟各續說。
聖父又呼籲各平信徒,對於遠離教會的人,切勿扮演像「邊境管制」的角色:「你不能比教會有更多的限制,或比教宗更天主教的。請打開門,不要推動基督徒完美者的測試,因為你這樣只會提倡虛偽的『法利塞主義』。」
他續指,祈禱、培育與犧牲,也是培養平信徒成為傳教士的重要關鍵,否則會沒有果實。一些團體或運動,就如「公進會」,一定要採取具體行動,並願意在其教區內服務,同時避免成為「自我服務」的誘惑。教宗補充:「若『公進會』只是假裝並不在肉體上作行動,這並不是天主教的;它只會是行動,但不是天主教的。『肉體上(具體)』的行動不是指個人我想要的,而是指教會想要的。」
他又說,國際性的平信徒組織應該繼續臨在於生活上各種的領域中,如政治及商業世界,到監獄、醫院和工廠中:「不要成為一個不會向任何人或教會說任何事的組織。任何人都有一個權利去被福傳。」
資料來源:天新社
「公進會」是平信徒有組織的使徒工作,藉此幫助聖統的使徒使命而拓展天主的國。公教進行會的工作,在教會和社會中有他們本有的使命。最迫切的問題是,為了使俗化的社會恢復基督精神,需要培養平信徒負起使徒工作的責任。
「公進會」發源於意大利,教宗聖碧岳十世(Pius X,1903-1914)似是首位應用此名稱的。碧岳十一世(Pius XI,1922-1939)將公教進行會定義為「平信徒參與教會聖統的使徒工作」。他以許多著作和演講為公教進行會訂出大憲章、精神和迫切性。
碧岳十一世表示公教進行會源出新約,例如聖保祿提到為他幫忙的平信徒「曾伴隨我為福音而奮鬥」(斐四3)。碧岳十一世視平信徒為司鐸的延伸,他說「尤其在現代,當信仰與道德日漸陷入危機,我們又抱怨司鐸人手不夠時,我們要更信賴公教進行會」(Quae nobis《宗座公報》20, 1928, 384-385)。
今年慶祝成立150週年,擁有4大傳統支柱,分別是:祈禱、培育、犧牲和使徒工作。「公進會」的在俗精神傳遍各地,並按照各時代的需求,調整其側重點。到1938年,歐洲的成員達50萬人,其後又發展至69個國家,人數多達200萬人。現時,「公進會」發展到全球各地,例如阿根廷、加拿大、克羅地亞、馬耳他,甚至亞洲的菲律賓和南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