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在古時候的近東地區,大方熱情的待客之道(hospitality)並非只是出於禮貌。在一個危險處處的世界中,這可是人存活下來必不可少的條件。當時並沒有士多、超級市場(遑論七仔、OK等24/7[=一天廿四、一星期七日都營業的]便利店),旅途上的人不時要依靠他人的善願才不致挨饑抵餓、露宿荒野。只要他們不威脅到主人家安全的話,熱情待客的習俗確保離鄉別井的人不會客死異鄉。有些人甚至相信天使會在大地上遊蕩,尋找世間大方之人的模範:「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希13:2)。
今天的讀經中也包括了古時熱情待客之道的榜樣,並提到隨著實踐此道而來的賞報。叔能地區那位一直沒有所出的富家婦人熱切地招待了先知厄里叟,結果先知向她許諾將得一男。這子嗣的許諾並不純粹只是回報。文中告訴我們,婦人的丈夫已「上了年紀」,言則她將來可得這兒子的照顧。換言之,婦人照顧過厄里叟了;而厄里叟,則為婦人安排了照顧。
我們也可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找到同一個主題。在《瑪》第十章的〈派遣訓言〉的脈絡中,耶穌指示祂的追隨者,他們需要別人的接待,但這份接待是有其獨特角度的。在讀經一中的那位貴婦,為一位先知──「天主的人、聖者」──打開家門;而耶穌所講的,就是延伸到作為福音的傳訊者──宗徒們──的坦誠歡迎和接待。身為耶穌的代表,祂提及他們說道:「誰若只給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一杯涼水喝,因他是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失不了他的賞報」。這裏所講的接待之道,遠遠超過古時習俗為了讓過客在危險處處的世界中存活下來而作出的要求。
此外,耶穌所提到的「小子」,並不是指孩童或青少年。耶穌所處的世界(甚至今天的某些社會),一個人的價值,往往是以他的社會地位來定奪。耶穌並不希望祂的門徒們被追求社會地位一事而有所牽絆。祂的追隨者必須是謙遜的、不愛出風頭,有如微不足道的人物一般。耶穌的說話──「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也就是接納派遣我來的那位」──中所指的就是他們。
不過,這不代表宗徒們此行便可無憂慮。事實上,人們對耶穌及祂的喜訊的敵意已經開始。自第九章中有關祂赦罪的能力的爭論起,一些群眾已開始反對祂。現在,祂更派遣祂的門徒們,在整個猶大和加里肋亞地區傳播祂的訊息。不難想像,有些十二宗徒的親人好友會勸阻;甚至他們自己也可能有所猶豫。但耶穌的回應十分清楚:「愛父母超過愛我的人,配不起我,愛兒女超過愛我的人,不配跟隨我。凡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的人,不配做我的門徒」。
換言之,耶穌並沒有要求祂的追隨者放棄親情,只是不應因為親人(出於無知的)勸阻而放棄追隨耶穌。不過,成為基督門徒的挑戰並不止於此。除了親朋好友的誤解甚至隨之而來的背離和敵意之外,在瑪竇著史的時代(甚至今天的某些地區),追隨耶穌是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的。不過,耶穌向祂的追隨者保證:「維護自己生命的人,反要喪失生命;為了我而捨棄自己生命的人,反能保存生命」。
***愛護知識產權,歡迎按連結轉載分享***
雖然今天在一些地區傳教士以至信徒被迫害以至殉道的訊息仍時有傳出,但至少在我們社會中基督信仰一般不會招致殺身之禍。對我們來說,在今天福音的兩大主題中,如何在一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中實踐帶有基督精神的款待之道也許更為迫切。
在國際知名酒店營運集團林立的澳門,款待(hospitality)是出得起錢的人方能享受到的「服務」。但真正的待客之道,是把路過的陌生人當成朋友,讓之賓至如歸。在人生路途上,把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所遇到的人──尤其是被主流社會所輕慢的人──視為朋友,就像耶穌願與罪人同枱食飯一樣。面對著所有帶著真誠而相遇的人,我們不因其社會地位而厚此薄彼,都敞開心扉,彼此關心。這樣,我們就可像那富有婦人一樣,得到上主的眷顧。畢竟,我們對人大方,天主也對我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