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還在探討三種領域:現實(自身以外的世界),心智性內容(自身內的感性和思想),和言語(口語和文字)。我們說過,按亞里士多德的解釋,言語源於心智性內容(思想),心智性內容源於現實。
我們也說過現實世界中的複雜性存在差異,由最簡單的化學元素(例如:氧氣)到精神體的現實(例如:愛)。存有越複雜或精密,我們越能知道更多有關他/它的一切。我們知道有關他/它的一切越多,我們便能詳細更講論有關他/它的一切。讓我給你一個例子。
眾多的西方語言中(例如英語),只有一個字形容「rice」。但在眾多出產米的國家,它有不同的名稱,如:粳稻、糙米、白飯、鍋巴等。
寒冷的北歐國家有很多詞語形容「雪」。寄居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北部的薩米人,與「雪」有關的詞語有180個。這包括用來形容雪球,非常薄的凍雪層,雪泥,新雪,凍雪等的詞語。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甚麼?現實越精密或細緻,我們的知識便越精密;我們的知識越精密,我們的語言便越精密。
那我們可以怎樣擴闊我們的知識呢?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閱讀(尤記得第三種認知方式嗎?)。
今時今日,影像不斷地充斥著我們生活的環境(智能手機、電腦、電視)。這致使我們只有少許時間探討我們看過的東西。我們難以有機會分清楚它們的真偽。我們甚少對自己所吃的飼料(影像)的益處作出判斷。
我們所培育的下一代缺乏清晰的思想或有條理地思考的頭腦,他們不是生活在現實世界而是虛擬的世界,未裝備自己面對生命的挑戰。這在他們說話,寫作和生活的方式上可見一斑。
學校有時費盡心思讓學生記得更多生字,認為這會幫助學生寫作和溝通。但他們不給予學生閱讀時間。此乃無效的練習。
閱讀能使我們與世界連結,是教育自己的好方式。它能讓我們體會自身沒有機會親身經歷的地點和時空。如果揀選恰當,書本能夠使我們擺脫無知,增廣見聞,在作出決定時能少於依賴情感。
再者,研究指出閱讀能改善腦部的運作和維持頭腦年輕,減少壓力,甚至促進睡眠(你還不立即放開你的手機!)
閱讀的重要性不只限於學生。為教育他們的人而言,閱讀的意義更重大;「Nemo dat quod non habet (沒有人能給予他沒有的)」。
閱讀經典著作更是值得推崇。經典著作是作者死後一代接一代地閱讀的書籍。為何?因為當中的內容講論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永恆真理。
索忍尼辛在其1970年的諾貝爾文學課堂中說:「唯一能替代我們自身沒有活過的經驗是藝術,文學。它們擁有奇妙的能力:超越語言、習俗、社會結構的差異,它們將一個國家的生活體驗傳到另一個國家……文學傳遞無可辯駁的豐厚經驗……由一代傳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