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天主聖言對信仰生活的成長相當重要」
葉家祺
梁展熙先生是澳門為數不多有志投身神學研究的本土教友。大學求學期間出於對信仰的熱切追求,毅然進入聖若瑟大學基督宗教研究學院修讀神學學士課程,其後對聖經研究產生濃厚興趣,遂前往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深造聖經研究。
翻閱厚重而橫跨數十世紀的聖經,不僅沒有因為它的「重量」而卻步,還讀得津津有味。究其本身,閱讀也許是艱辛卻充滿恩寵的過程,不同時代的人也能從天主聖言中汲取新的信息,正如梁展熙先生訪問時提及的聖經章節:「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賜與你們」(羅1:7)。他並對本報指出,閱讀聖經風氣在歐洲也不甚樂觀。儘管這不單是澳門地區自身的問題,但是我們也必須嚴加正視,認真找出原因所在。
最近你的乙年《是日Good News》已經出版。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你寫這本書的緣起嗎?
其實這本《是日Good News:乙年主日福音釋義》已是這系列的第二本書了。這本書其實是我三年前──即上個乙年──在《信訊雙週刊》的「是日Good News」專欄的合輯。老實說,在這專欄開始時,我從沒想過會有出書的機會,是直到「是日Good News」已經把甲乙丙三年的主日彌撒福音選讀都淺釋過一遍之後,《信訊》的督印人劉炎新神父邀請我把三年的福音淺釋分別結集成書,這系列才得以合輯的形式面世。
你的釋經文章與及方向比較重學術的味道,你平時的寫作風格也是這樣的嗎?
坦白講,我自己覺得,三年前的原稿學術味道沒那麼重,也許是因為我仍在求學階段,寫作難免染有一些學術的氣質。當然,同時我是希望讓教友對釋經學界的研究成果有更多的接觸,因此,學術味難免。至於寫作風格,我確實較為習慣寫議論文;較靈修性或抒情性的寫作手法對我來說,卻具挑戰性。
2015的將臨期是否將會出版丙年《是日Good News》?
當然!而且還計劃在2016年出版甲年的讀經一淺釋:「古經今讀」,同樣三本一個系列。我更希望可以出版三本一系列的讀經二淺釋。
完成之後你有沒有計劃其他書籍,例如聖人或平日讀經?
我暫時只是計劃到出總共九本的主日讀經淺釋系列。至於更長遠的計劃,就先留待天主安排了。
透過你的釋經,你想讓讀者知道聖經中的什麼訊息?
的確,由於聖經可給予人的訊息是無窮無盡的。因此,除卻教會傳統從中推論的信理外,每個世代在閱讀聖經時,都會得到不同的訊息,這正正是聖經吸引人之處。所以,我主要的目的,並非只是希望讀者完全接受了文章的內容說法了事。我更希望讀者們明白,聖經是本蘊藏無窮意義的天人之書,當人在不同的背景,從不同的角度、深度來閱讀時,都會得到不同的訊息。此外,我希望鼓勵讀者們,在每次閱讀聖經的時候,都把整個自己投入到與聖經的互動之中,從心感受每段敘述中的天人交融,當中的喜悅、失望、爭扎、堅持、無助、希望。我總是相信,聖言之所以取血肉之軀,是為不再以遠離人世的高天作為與人互動的起點,而是以人的身份,在塵世中與人交心,分享人的喜悅和悲傷,盼望和無助。
投入聖經研究這個學術領域的平信徒並不多,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學習及研究?
事實上,世界上投身聖經研究的平信徒不少,只是在澳門連投身攻讀神學的人也罕有,更遑論聖經研究的學術領域。在學習方面,坦白說,除了大開眼界之外,我並沒有太特別的看法。唯一的感受就是,由於專攻聖經研究的話,需要學習不少語言,如舊約希伯來語、新約希臘語、德語等,因此要付出的努力確實不少。至於研究方面,我利用認知語義學和結構語義學來研究一些希伯來語字根的意義,希望可藉此利用新興的研究方法來看聖經,並從而得出新的神學結論。但坦白講,在這研究上我仍處於起始狀態,一切尚未明朗,望主引領。
許多教友都被指摘為不閱讀聖經的人,連新舊約的組成內容都非常模糊不清。為什麼閱讀聖經的風氣這麼低呢?
首先,無論讀經風氣現狀如何,也不應出言指摘;反之,有心人應想辦法推動旁人多讀聖經。至於要準確地回答為何讀經風氣不高的問題,也許我們需要做一個定量研究,來了解何以一般教友不欲加深對聖經的認識。我個人的推測,原因有幾方面。一)由於主日禮儀盡量選讀聖經中已包括了聖經中所有重要的章節,因此不少教友覺得,只要每個主日都參與彌撒,儘管所聽的聖經片段散落,也就大概算是讀了聖經中最重要的章節;二)由於當代社會生活元素日益多元,無論工作時數的增高,活動的更多元選擇,都導致教友不能夠或不願意多花時間來閱讀聖經;三)由於聖經是一本頗厚的書,若教友未能持之以恆閱讀,則容易半途而廢;四)教友在開始閱讀聖經之後不久,由於未能完全理解某些章節,因感到氣餒而中止;五)由於澳門傳統上是個充斥著敬禮的教會,以致相當部分的教友在時間分配上側重了參與敬禮而輕忽了閱讀聖經;六)在學校、主日學或成人教理講授的過程中,有些教理導師基於種種原因而決定利用不同材料來扼要地述說聖經故事,卻因而無意地忽略了鼓勵接受信仰培育的人去養成翻開聖經的習慣;七)最後,澳門社會本身的閱讀風氣就不高。但說到底,還是需要一次甚或多次的定量研究,才可準確地找到推動教友多讀聖經的誘因。
只是在澳門是這樣子嗎?
我相信這現象並不只發生在澳門。在外國,青年人普遍是在教授世界上所有大宗教的宗教教育課中有閱讀聖經的經驗,但也不見得在長大後可保持常讀聖經的習慣。但在其他地方,由於閱讀風氣較高,再加上教理講授手法得宜,確實可提升教友閱讀聖經的風氣。此外,澳門堂區少有聚在一起閱讀聖經並予以推廣的善會,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在我現正求學的比利時,由於世俗化現在,情況的確不容樂觀,年青人在離開中學後仍保有閱讀聖經習慣的年青人其實也不多。年紀較長的教友也只滿足於參與主日彌撒。由此推算,在有些地區,情況未必較澳門好。不過,我相信世上有不少地區情況較澳門好,同樣也有地方情況較澳門嚴重。也許,澳門仍處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情況吧!
你認為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閱讀聖經的風氣嗎?
如果我上述的推斷就是澳門聖經閱讀風氣不高的原因,那麼,當然在處理完那些問題之後,我相信情況會有所好轉,即:一)教理講授更著重培養閱讀聖經風氣;二)讓教友明白除了參與聖事和敬禮外,認識聖言對信仰生活的成長來說同樣重要;三)堂區多鼓勵組織推廣閱讀聖經的善會,在有需要時可邀請專業的人士作有系統或主題性的講解;四)教友也要靠自己,養成持之以恆的讀經習慣;若遇到問題時,不要輕言放棄,反要勇於請教對聖經有更深入認識的人,如教理導師、神父修女、或研究聖經的專業人士;五)由於聖經確實頗厚,而且有時不容易理解,因此,在開始閱讀時,不要操之過急,為自己定下定期可完成的目標,不要定在太短的時間內閱讀太長的章節,按步就班;六)最後,當我們在讀經時遇到困難,確實不容易即時找到答案,因此,為求對經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許有需要購置一些參考書和工具書;七)最後,教友也應逆澳門普遍讀書風氣低落的現實,養成多看不同書藉的習慣,除了聖經外,還有別的靈修、神學、教會史等等書藉。
最後,我希望對各位讀者說,不要害怕翻開聖經。聖經中所載的,乃是過去天主與人的互動。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說話想對天主說的,有感恩的、有懇求的、有埋怨的、有疑惑的、有憤怒的、有失望的、有認錯的……但在人類與天主相處的歷史中,早就有人有過類似的經驗,他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這些經驗都寫在這本聖經中。而他們如何與上主一起解決人生的問題,或許可為我們帶來一點啟迪,一點安慰。遇到理解不到的章節,不要怕,繼續讀下去。既然我們連完全了解一個人都不可能,更可況天主聖言呢!也許,有時,重要的,不是要彼此立時完全了解,而是在不斷的同行、溝通、對話中不斷加深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