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ourtney Grogan / 天新社
1917年5月13日,當童貞聖母在花地瑪向三位牧童顯現時,葡萄牙奉聖母為后已有數百年——在1646年,葡王若翰四世為無染原罪聖母加冕,並奉她為「葡國之后」後,再沒有葡國君主戴過皇冠。
在花地瑪顯現前,葡萄牙對聖母敬禮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得更遠。
距離花地瑪聖殿14英里,有一所巴塔利亞修道院(Batalha Monastery)。1388年,為了答謝聖母對葡萄牙的保護,葡王委託了數十名道明會會士,在修道院恒常地誦念玫瑰經。

這座位於葡國中部巴塔利亞的哥德式修道院,是奉獻給勝利之母(Our Lady of Victory),感謝她俯允了葡王的祈禱。時任的葡王若翰一世於1385年向聖母瑪利亞誓許,若聖母能助祐他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獲勝,他就會為她興建一座宏偉的修道院。
自此,道明會一直留在這修道院;直至1834年,那時正好所有修會會士都被驅逐出葡萄牙。到了今天,修道院繼續作為當地的堂區以及旅遊景點。
在附近的阿爾科巴薩(Alcobaça),有一所屬於熙篤會(Cistercian)的修道院,已有800多年歷史,是為了紀念聖母瑪利亞而興建的。在熙篤會會祖去世前不久、約1153年,葡萄牙皇帝將這座修院賦予聖伯爾納(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到了1223年,這座哥德式教堂才完工。
教宗本篤十六世曾經形容聖伯爾納為「聖母學的專家」,因為「他能夠明白聖母在教會裡的重要地位,並為修道生活和基督徒生活,展示了完美典範。」
同樣位於葡國中部的阿爾科巴薩修道院(Alcobaça Monastery),於1153年由葡國獨立後首任葡王亞豐素.殷理基(Afonso Henriques)下令興建,並在1705年增加了祭台。這個後來增設的祭台,描繪了聖伯爾納在聖母瑪利亞保護下的死亡。修院內的國王大廳(King’s Hall)的牆壁上,裝飾着十六世紀的藍白色洛可可瓷磗場景,描繪了熙篤會的歷史。另外,在聖物寶庫可見到一個華麗巴洛克式的聖物小堂,裡面藏有71層赤土陶器。但此光景不再,拿破崙的軍隊於1811年掠奪修道院;不久後,熙篤會會士就如巴塔利亞的道明會會士般,同樣被迫離開葡萄牙。

在距離阿爾科巴薩不到10英里的,是海邊小鎮納匝雷(Nazaré),此名字與聖經中耳熟能詳的納匝肋(Nazareth)相似。根據當地傳統,一名第八世紀的隱修士從納匝肋帶來了一個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小鎮並因此而命名。
在納匝雷成為著名的衝浪勝地之前,它是一個中世紀極受歡迎的朝聖地。1182年,一位葡萄牙騎士(Fuás Roupinho)正在海岸附近捕獵一隻鹿,當他的馬幾乎走到一個陡峭的懸崖時,他大叫:「聖母,請幫助我!」那隻鹿跌下懸崖,但他的馬則停在懸崖旁。在急停之處的旁邊,也就是安放此來自納匝肋聖母雕像的小洞穴。
為了答謝聖母救了他的性命,這位騎士於雕像附近興建了一座小聖堂,繼續接待來朝聖的遊客。到了1377年,葡萄牙國王在懸崖附近,為納匝肋聖母建造一座大教堂,以容納雕像及其朝聖者。

儘管葡萄牙人對聖母的敬禮已有數百年的傳統,但在1917年花地瑪聖母顯現時,天主教並沒有在這個國家蓬勃起來。
當君主制於1910年被廢除時,革命者試圖徹底根除天主教思想和「以聖母為后」的觀念,他們又掠奪所有教會的物業和資產。1910年革命的一個有名圖像,就是武裝人員以槍頭指向神職人員。
在花地瑪聖母顯現前的幾年裡,反神職主義達至頂峰,導致教宗因着教會遭葡萄牙第一共和國迫害而發聲。
教宗庇護十世於1911年頒布《Iamdudum》通諭,讉責葡萄牙的世俗化。教宗寫道:「我們已看到將民間組織世俗化的頑固決心,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不留下任何有關宗教的行動,刪除教會瞻禮作公眾假期,廢除宗教誓言,倉促地建立離婚和將宗教科目從公立學校剔除……」
聖庇護十世的繼任人教宗本篤十五世向國務院發信,籲請全球主教於1917年5月5日為和平祈禱,祈求聖母瑪利亞轉禱,為整個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破壞而祈禱。在此信件中,教宗在《聖母德敍禱文》中為聖母再欽定一個稱謂:和平之后,Regina Pacis。
同年在葡萄牙花地瑪顯現的九天後,聖母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就是:「每天誦念玫瑰經,為世界和平及結束戰爭而祈禱。」葡萄牙敬禮聖母的傳統,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而且將繼續存在,就有如一串「永恆的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