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台訊)宗座生命科學院於10月5日至7日在梵蒂岡召開大會,主題為「陪伴生命:在技術時代的新責任」。該宗座部會主席帕利亞(Vincenzo Paglia)總主教10月2日上午在聖座新聞室介紹了這個新部會和即將舉行的大會。 帕利亞總主教闡明,生命科學院在教宗方濟各推動聖座改革的背景下更新,旨在回應當代世界向天主教信仰諮詢的「重大問題」。總主教稱:「作為生命科學院,我們關心人生命的整個過程,以及如何實現這生命;我們關心生命的所有情況,它們在某種形式上與生命本身的質量相關;我們關心整體生態學與人類生態學之間存在的聯係。」
教宗發布十月祈禱意向:為工人與失業者的權利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發布最新的祈禱意向,主題為「為工作者與失業者的權利」。教宗在視頻訊息中,呼籲全球信友在這個月為所有勞工及失業的人祈禱:「願所有工人受到尊重,權利獲得保障,願失業者能有為眾人利益貢獻一己之力的機會。」
韓大輝總主教獲教宗任命為駐希臘宗座大使
(綜合鹽與光訊)9月28日,聖座新聞室公佈,教宗方濟各任命韓大輝總主教為駐希臘宗座大使。韓總主教原為萬民福音部秘書長,現時此職將暫時懸空。同時,教宗亦委任現任宗座傳教會會長、波蘭裔的獻主會會士舒麥迪奇(Ryszard Szmydki)神父,為萬民福音部副秘書長。
卡發亞拿樞機上月離世,終年79歲
教宗方濟各(右)與卡發亞拿樞機(左) 卡發亞拿樞機上月離世,終年79歲 (綜合報道)意大利波隆那(Bologna)榮休總主教卡發亞拿(Carlo Caffara)樞機上月6日離世,終年79歲。 卡發亞拿樞機於 1938年6月1日出生於意大利北部的菲登扎(Fidenza),1961年7月2日被祝聖為神父,先成為修院教授,後來被召參與聖座的神學委員會,負責向教宗給予神學意見。聖若望保祿二世親自選了他作「若望保祿二世婚姻及家庭學院」(John Paul II Institute for Studies on Marriage & Family)的創院主席。
聖座教育部介紹新文件:培養團結互助的人文主義,建設愛的文明
(梵蒂岡電台訊)聖座教育部9月22日上午在聖座新聞室召開記者會,介紹《培養團結互助的人文主義:建設愛的文明,以此紀念民族發展通諭頒布50週年》文件。該部會部長威爾薩蒂(Giuseppe Versaldi)樞機、秘書長扎尼(Vincenzo Zani)總主教,以及《天主教教育宣言》基金會總秘書西維爾奇(Guy-Réal Thivierge)蒙席出席了記者會。 這份新文件在時間上與兩道慶祝頒布50週年的重大教會訓導緊密相連:一道是2015年慶祝梵二關於基督信仰教育的《天主教教育宣言》;另一道是今年慶祝保祿六世論述各民族整體發展的《民族發展》通諭。
總領天使清晨彌撒 教宗方濟各:我們與天使協力履行天主的救恩計劃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9月29日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聖辣法耳總領天使慶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表示我們與天使有相同的聖召,就是「同心協力履行天主的救恩計劃」。我們應懇求這3位總領天使幫助我們對抗魔鬼的誘惑,帶給我們救恩的喜訊,引領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走上歧途。 教宗指出:「可以這麽說,我們是聖召上的『兄弟』。天使在上主面前服事祂,讚美祂,瞻仰祂的榮光。他們是傑出的默觀者,瞻仰上主;他們服事也瞻仰。不過,上主也差遣他們來陪伴我們的生命道路。」
慈悲的主走近了我
文:落葉 編按:文章為本澳教區一位教友(筆名:落葉)的投稿,以回應李斌生主教去年聖誕節文告的呼籲,為促進「慈悲的文化」來寫下個人的修和經驗和故事,與各位教友分享「與慈悲的主相遇」。 「踏過荊棘,苦中找到安靜;踏過荒郊,我雙腳是泥濘……」——這是我很喜愛的一首歌《星》的部分歌詞。我喜愛這闕歌,是因為她充分表達出我生命歷程從探索到跌倒;從癱瘓到重建心態的寫照! 的確,人生歷程中,誰不曾「遇荊棘」、「踏泥濘」?走過一甲子生命的我當然也不可幸免!生命中跌得最痛的一交,大約是在三十多歲盛年的時候:那年是我選擇了人生大方向多年後,因種種原因不得不轉向的一年。在之前的一段日子,堪稱顛簸困頓——以今日的認知來說,是身心飽嚐霸凌的經歷:因為團體的長上,就像粵語殘片中黃曼梨對白燕的肆虐,施在我這被培育者的身上——因本文的重點不在重溫舊事,故此也不擬著墨所經歷的傷痛。但我一直不能釋懷的是,心中常問:在一個聲稱愛的團體,怎能發生如此違背愛的事情?——我對福音的實踐感到疑惑了!
《願祢受讚頌》通諭印記
文:羅芷芬 參加者敬偉和慧婷在學校工作,每時每刻為學生和家長解決各式各樣問題,可是,若然工作目標只為了解決問題,生活的質必發生負面變化,壓力和不安隨之而來。通諭第十二號恰恰提供一種嶄新的看法,教宗引用聖人亞西西聖方濟作為指引,藉他對天主創造的熱戀,他邀請我們視「大自然為一部令人讚嘆的著作」,世界滿載著上主的情,所以「世界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而是一個令人喜悦的奥跡,人應以歡愉之情默觀。」 回應此段智慧之言時,敬偉在印記中寫道: 「平日盡快解決問題是因為不想製造更多問題,帶著一個利益交換的心態。」此刻,他的思考模式改變了,知道「解決問題的出發點該源自一份情懷,就是了解周遭事物與自己與天父的關係。」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1: 28- 32 今天的福音主題與上禮拜一樣在做比較,上周是在比較工作整天的僱工(猶太人)與只工作一小時的僱工(非猶太人和其他人)。而這周的福音很明顯地是針對耶穌那時候的公民與教會領袖,他們常提到耶穌,尤其是如何嚴格遵守法律和服從耶穌。他們對措辭和法律的解釋都很講究,而且也聽得懂耶穌的教導,但都沒有努力實踐。他們找藉口並且質問耶穌的行為和權威。因為在當時,耶穌的行為並不符合他們的律法,所以很多人選擇拒絕耶穌。簡單來講,司祭長和長老就跟福音故事裡的長子很像,他們說「是的」,我們順從上主,但他們不願相信耶穌天主子,更不願按照他的指示行事。
【聖言啟航】比喻的用法 改過的機會
“Two Sons” by Nelly Bube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父有兩兒。父命長子往葡萄園工作。長子諾而不去。父又命次子往園裏工作。次子不諾卻去。則孰行父意?」這答案顯而易見。那麼,耶穌為何仍要多費唇舌,刻意要用比喻呢? 雖然比喻素有化深刻道理為故事,讓聽者易明的用法,但比喻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令聽的人有當頭棒喝的感悟之用。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納堂向達味講的一個比喻:「城中有一富一貧。富人牛羊甚多,窮人只得一小羔羊,且愛之寵之。富人有客到訪,卻吝於以己之牛羊宴客,遂取窮人唯一羔羊,宰之宴客」。聽到這裏,達味以為是真人真事,因此怒不可遏,大聲喊說:「作這事的人該死!」。誰不知,納堂竟然回答達味說:「這人就是你!」。原來本已妻妾成群的達味王,卻貪圖有夫之婦巴特舍巴(Bathsheba),並在共赴巫山之後用計害死正在為以色列國打仗的烏黎雅—巴特舍巴的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