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參加者敬偉和慧婷在學校工作,每時每刻為學生和家長解決各式各樣問題,可是,若然工作目標只為了解決問題,生活的質必發生負面變化,壓力和不安隨之而來。通諭第十二號恰恰提供一種嶄新的看法,教宗引用聖人亞西西聖方濟作為指引,藉他對天主創造的熱戀,他邀請我們視「大自然為一部令人讚嘆的著作」,世界滿載著上主的情,所以「世界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而是一個令人喜悦的奥跡,人應以歡愉之情默觀。」
回應此段智慧之言時,敬偉在印記中寫道: 「平日盡快解決問題是因為不想製造更多問題,帶著一個利益交換的心態。」此刻,他的思考模式改變了,知道「解決問題的出發點該源自一份情懷,就是了解周遭事物與自己與天父的關係。」
同樣,通諭第十二號深深觸動慧婷,她表示: 「常常對抗一個充滿痛苦罪惡的世界讓人萬分無力,因為要徹底解決問題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反之,若我們從「關係」而非「事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一切都在於我們與其他創造的連繫,同時藉著這些危機加深我們與創造這萬事萬物的天主之間的關係,結果卻是令人喜悅的。」
通諭第八和九號提到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多次重申「每人均需要因自己對地球所作的傷害而懺悔」,因而他說:「我們需要學習去給予,而非只是丟棄;這是一種愛的方式,從我想要甚麼,逐漸地變成天主的世界需要甚麼。」
宗主教的修行方式在瑋彤身上引起共鳴,她回想起聖依納爵在《神操》的思想:「人類對地球的苛索已超過地球的承擔能力。當取用世物時,可曾記起自己受造目的?可曾記起天主在太初已授予人類管理萬物的使命?」
通諭第五章環繞著另一主題「交談」,關注環保的麗敏說: 「自己在家裡翻閱通諭的第五章後,感覺到「交談」是徒然,國際上和地方上執政者的一個決定,就可以使環保工作受到徹底的崩潰,我們小小的行動,似乎是沒可能趕上那些過度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夏主教分享的「微小行動」精神令她重燃希望,推動她從行動開始維護和修補與萬物、與天主的關係。
對領洗不久的麗芬而言,「交談」起著積極作用,她說:「我們有時不願謙卑下來與人溝通,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若然真誠與人交談,什麼的難題都透過交談改變,調整,多聆聽對方的感受,接納彼此的不同,這樣的世界就有愛。」
耶穌曾說: 「我使萬物更新」(默21:5)。三次通諭共讀的經驗不僅擴闊我們的視野,更鼓勵我們繼續在每一個受造物中發現上主的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