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了提供一個更完善的地方去培育司鐸聖召,天主教澳門教區將主教府旁建築物進行改建,成為聖若瑟新修院,並於上主日(11月5日)舉行祝聖聖堂彌撒,由李斌生主教主持,十餘位神父共祭,約40人出席。 李主教接受本報訪問時稱,另建新修院主要原因,是因為崗頂聖若瑟修院(又稱聖若瑟舊修院)屬於文物,並希望提供一個更完善的地方,去培育司鐸聖召:「舊修院屬文物、古董,不太合適青年人之餘,更較難裝修。」而且一旦損耗的話會較難修復。
望德聖母堂舉行管風琴演奏會
(本報訊)望德聖母堂將於11月17日(星期五)晚上8時舉行管風琴演奏會,由來自加拿大的Isabelle Demers教授演奏七首著名樂曲,並邀請到天主教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出席。 Isabelle Demers教授為得克薩斯州貝勒大學管風琴教授和管風琴項目主管,亦是北美最具代表性的管風琴手之一。她在華盛頓舉行的2010年美國管風琴師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奏不僅得到了評論家的好評,而且被評為「該會議最矚目的事件之一」。
追思已亡 李主教為已亡之紀律部隊及軍事人員奉獻追思彌撒
「慎終追遠、懷念先人」不單是中國人的美德,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及所有的宗教都奉行一致。天主教扎根四百多年的澳門,紀念先人的傳統氣息更特別濃厚,而特區政府亦保留了每年的11月2日天主教的「追思已亡瞻禮」為法定的公眾假期。追念煉靈的禮儀傳統不僅能幫助已亡者及沒有人紀念的靈魂脫離煉苦,也幫助活著的人省思生命的意義。
胡子義神父守靈及殯葬禮儀的安排
BM/416/2017 主內的兄弟姊妹及澳門市民: 我們敬愛的胡子義神父(Pe. Gaetano Nicosia SDB)已於2017年11月6日下午5時15分於香港仔黃竹坑聖瑪利安老院病逝,安息於天父的懷抱,享年102歲。 胡神父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澳門教區聖若瑟修院接受神學培育及晉鐸。後於1963年起服務路環七苦聖母村及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直至2011年為止。胡神父是一位不可多得、富於傳奇的偉大傳教士、是獻身生活者的模範、是本澳教區愛德服務的佼佼者。 有關胡神父的守靈及殯葬禮儀的安排如下: 1. 守靈彌撒(由本澳教區奉獻) 日期:2017年11月13日(星期一)晚上6時45分 地點:澳門聖母誕辰主教座堂 2. 殯葬彌撒(由鮑思高慈幼會奉獻) 日期:2017年11月14日(星期二)早上10時正 地點:同上 殯葬彌撒後,按慈幼會的安排,靈柩隨即下葬於澳門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 請大家為胡子義神父的靈魂安息祈禱。 天主教澳門教區 李斌生 主教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七日
教宗方濟各:彌撒聖祭是為了聖體,不是照片!拿走手機!
文:Hannah Brockhaus / 天新社 譯:姚子汶 教宗方濟各週三(8日)出席要理講授及接見活動時,責備那些在彌撒中與人交談、看着手機,甚至只顧拍照的教友,稱這些行為都是讓人分心,並將注意力帶離「教會的核心」,即聖體聖事。 教宗說:「彌撒不是一場表演:而是去遇見主的苦難與復活。主,現時,在這裡與我們在一起。很多時我們到那裡[聖堂]周圍觀看,及在神父舉行聖祭時,自己[與朋友]聊天……但這是主!」
【聖言心語】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福音4:19-24 11月9日,我們慶祝在羅馬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奉獻日,因為它是普世所有聖堂之首,也就是所有在世上的旅途教會信友們的母堂。大殿的獨有稱號,「至聖的拉特朗大殿,全羅馬及普世所有聖堂的母親及根基」,也被銘刻在正門上。 一般人也許會認為聖伯多祿大殿才是教宗所在的大教堂、所有聖堂之首,事實並不是如此。我們可以從拉特朗大殿的歷史找到答案。在早期的幾個世紀,羅馬當時仍然禁止天主教,因此有許多基督徒殉道。第一位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313年頒布了非常有名的米蘭詔書,准許了基督徒可以公開傳揚福音。他將原本屬於拉特朗家族的土地以及蓋在上面的宮殿全部捐給了教宗。此宮殿後來被改建成教堂,並在西元324年11月9日奉獻成為日後的拉特朗大殿,接下來的一千年中,歷代教宗都住在這兒,拉特朗大殿成為了教宗所在的官邸。拉特朗大殿一開始被奉獻於至聖救主基督,後來,洗者聖若翰和聖史若望被追封為共同主保。它是最古老的教堂,儘管歷經滄桑沉浮,多次遭遇火災、地震、戰爭等,但是大殿一次又一次地被悉心修復重建,屹立如初。歷史中有將近一個世紀之久的時期,教宗被迫遷移至法國的亞維儂。後來當教宗回到羅馬時,拉特朗大殿還殘破不堪,在它完全修復之前,教宗曾經住在其他兩個地方。因此,拉特朗大殿成為天主教會堅忍永恆的記號。從十二世紀起,拉特朗大殿的奉獻日,因著其「普世母堂」的崇高地位,成為普世教會共同的慶日,它將所有地方教會和羅馬教廷連結在一起,幫助我們想起天國的喜訊,愛、共融合一和永恆的真諦。
從貴陽、遵義、黄果樹朝聖回來 我們有感……
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上月舉行五天朝聖團前往貴州,圖為安順天主堂 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於上月中舉辦「貴陽、遵義、黃果樹朝聖五天高鐵團」,幾名參加者在朝聖後有感,特意來稿與教友分享是次朝聖旅程的經歷。
傳教節分享福傳生活的美妙
文:王素文修女 「傳佈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羅10:15)有派遣者,才可以去宣講。而我是母佑會修女,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神父和協創會祖聖瑪沙利羅修女,對於傳福音是十分熱誠的,在修會成立初期已派遣傳教士從意大利到世界各地傳教,遠至南美洲及中國。1923年派了六位修女跟隨慈幼會士來華傳教,先到澳門,及後在韶關和上海建會院,全是為了把福音與當地人分享。
【聖言啟航】同父同師者 何分貴賤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隨著禮儀年走到尾聲,教會為我們安排的讀經也逐漸把焦點放在省思末世的生活上。換言之,隨著世界徐徐邁向終結,而沒有耶穌可見臨在以日夕教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希望,並規避生活上的種種陷阱。恰好的是,各部福音的最後部分,正好也都在處理這問題。 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繪形繪聲的痛斥法利塞人的『假』。他們不單「只說不做」,還要「堆起不勝負荷的重擔,壓在別人肩上」,也就是要人們做一些根本不必要,增加人們無謂負擔的事。不過,他們「自己卻連用一個指頭去動一下也不甘情願」。相信大家會記得,《瑪》中的耶穌,卻是要讓那些「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得到歇息(11:28)。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一)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神學是一個,但有很多和不同的神學性系統、方法和傳統。神學是一個,因為信仰是一個,並隨着時間的發展,在神學訓導的多樣性中形成科學。在神學的合一及所形成、內容、訓導、方法及方式的多樣性中需要平衡。 1. 神學中多元性的事實 合一與一致並不相同。神學能夠及應該成為一而多元。 * 國際神學委員會在有關《信仰神學多樣性及合一的15篇論文》中,提到:「信仰表達中的合一和多元,在基督最根本的奥秘裡,擁有其最終的基礎,同時是普世實現及和好的奧秘(弗2:11-22),超越了任何年齡表達的可能性,從而避免徹底的系統化(弗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