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一(6日)前往保祿六世教宗的墓前祈禱,紀念其逝世40週年。在前一天主日誦念三鐘經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稱保祿六世為現代的偉大教宗:「在期待保祿六世將於10月14日列聖品之際,讓我們懷著景仰和感恩之情紀念他。」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
【聖言啟航】生存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在前兩個主日的福音選讀中,耶穌以與群眾對談的方式,來啟示自己是生命之糧。按《若》脈絡,先有耶穌親手把五餅二魚分派給五千男士(婦孺另計)使之飽飫的事。因為耶穌奇能可使他們無需勞動便有魚有糧而要立祂為王,祂卻退避去了。群眾堅持要找到祂,祂卻直接指出,他們要找祂,只是因為「有飽飯食」,而非出於「已看到那『符號、標記』」(sign)。然後,耶穌與群眾連番對答,使他們接受了「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並非瑪納,更使他們真心說出:「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罷!」。群眾對耶穌的啟示似乎有著正面的回應。那麼,事情的發展會否一直如此順利呢?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6:41-51 這幾個主日福音圍繞在同一主題,就是關於食糧。這是與我們生活的需要相關的,為我們華人而言,食糧更是指「米飯」,在印尼有一諺語說:「我們若沒有吃米飯,不是真正吃飯。」因此,即使剛吃過麵包或意大利麵或其他主食,很多人還是想吃飯,即使只是吃幾口飯。
ANIMA CHRISTI – Music by Aurelio Porfiri
Liturgical Mass Sheet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十二章:教會與日耳曼世界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我們不可以說這是教會的分裂或分立,只可說是向前邁進及擴張。一個成長中的教會,在中世紀形成之際進佔歐洲及建立基督信仰。在那裡確立了宗教、靈修和地緣政治的定義,但亦是在那地區萌發出改革及決裂的運動,同時在那裡出現了異端和反對教會的情緒。我們在此需要認識這日耳曼及東方世界的組成,亦即是今日的德國,或那時由阿爾卑斯至北海及波羅的海,和由斯堪的納維亞至俄羅斯東部的日耳曼帝國。在愛爾蘭種下了信德之樹後,基督信仰不斷茁壯成長,並未有過危機和分裂。但在其東方的英格蘭卻沒有像聖博德(Patricius)之島般平静。
教理圖解 — 信經 七
天主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六)
教理圖解 — 信經 七
天主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五)
專訪「綠新青」樂隊經理人 期望青年懂得從自己開始改變
文:姚子汶 國際表演藝術團「綠新青」(Gen Verde)應普世博愛運動(澳門區)及天主教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邀請,於7月18至20日在利瑪竇中學舉行工作坊,為青年提供各種音樂及舞台培訓。經過三天的密集式培訓,參與青年最後於21日晚與「綠新青」樂隊同台演出。樂隊經理人莎莉.麥亞里士打(Sally McAllister)接受《號角報》與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專訪,談到是次工作坊的主題與訊息,以及「綠新青」的使命。
教廷禮儀部部長訪問加國大學 薩拉樞機:靜默不只是不說話
(綜合報道)今年3月12日,教廷禮儀部部長薩拉樞機(Cardinal Robert Sarah)到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裡的聖彌額爾書院,並為在場1200名學生舉行一次講座,提到靜默在建立內修生活及與主關係中的重要性。 薩拉樞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出生在幾內亞一條小村莊。12歲進入小修院,24歲晉鐸,34歲當上主教,並在2010年獲教宗本篤十六世擢升為樞機。2014年,時任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聖座禮儀及聖事部部長。 聖彌額爾書院為薩拉樞機的到訪製作了一條極度精彩的短片。在短片中,樞機說到何謂靜默,「靜默不只是不說話。靜默有更深入的意思,因為最大的聲音,就是在我們內在裡。即使在我們的教會中,仍有很多聲音,所以[滿是聲音的聖堂」並不是讓我們安靜地與主相遇的地方。」
洛杉機輔理主教評論《靜默的力量》:靜默與彌撒的意義
文:羅拔.巴倫主教(Bishop Robert Barron) 薩拉樞機最近的書本《靜默的力量:對抗噪音的獨裁》,探討一系列有關神學與靈修上的主題,全部均圍繞着噪音在我們的文化中、特別在教會中,所扮演和發揮的不快角色。擔任教廷禮儀部部長的薩拉樞機,對禮儀中的觀察最為尖銳和有力,這應該不足為奇。當我閱讀這本書、談及有關在彌撒中靜默的重要性,我發現我不時會堅決地點頭認同。 我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梵二)後剛好成年,而梵二十分強調群眾需要「充分、有意識和積極的參與」彌撒。這著名句子源自二十世紀初期到中期禮儀運動的神學家,是對所有平信徒的一個呼籲,去知道他們在禮儀中的身份,不只是旁觀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卻變得要鼓勵信友經常地作出身體上的行動:遊行、站立、歌詠、答唱、拍掌等等。就像要讓指導和領導禮儀的人感到他們必須時刻抓緊團體的肩膊,並把他們搖晃至清醒地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