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宗座科學院週一至週二(11日至12日)在梵蒂岡召開會議,主題為減少糧食的廢棄。會議的兩大重點分別是:第一,達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減少食品生產過程中流失的糧食數量,並加以重新分配;第二,響應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的號召,克服他所譴責的丟棄文化,在全球層面作出具體改變。
國際 World
教宗主持拉特朗聖殿奉獻日彌撒 勉勵羅馬教區團體、司鐸和牧靈團隊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於拉特朗聖殿奉獻日主持彌撒,鼓勵參禮者關懷窮人,聆聽天主聖言,並且熱心傳教。教宗向在眾人勸勉說:「整個羅馬教區要用心聆聽窮人對上主的呼聲;司鐸應協助團體始終在上主腳前聆聽天主聖言;牧靈團隊要分辨新的途徑來與遠離信仰和教會的人相遇。」拉特朗大殿是羅馬教區主教座堂,教宗方濟各以羅馬主教的身份,與他的教區團體同歡共慶,並在這台彌撒中派遣牧靈團隊。
教宗向法國輔祭發表視頻訊息:你們蒙召在生活中事奉耶穌
(梵蒂岡新聞網訊)法國教會將於明年8月24日至28日在羅馬舉行青年朝聖活動,教宗方濟各特別向該國輔祭發表視頻訊息,邀請他們參與並表示「這為你們是個與主相遇的獨特機會」。
聖座文化委員會在梵蒂岡舉行國際會議:聖樂詠唱者的角色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文化委員會上週四至六(7至9日)在梵蒂岡召開第三屆以聖樂為題的國際會議,與會的音樂家、大學教師、神學家和聖經學家一起討論聖樂詠唱的意義與詠唱者的角色。拉瓦西(Gianfranco Ravasi)樞機致開幕詞,論述聖樂的釋義與詠唱。樞機表示:「音樂作品的存在並非毫無生氣的樂譜,而是活潑的表演,但絲毫不損害音樂作品的完整性。」
教宗接見第三屆國際聖樂會議與會者:日益成為福音的最佳詮釋者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六(9日)接見了出席第三屆國際聖樂會議的人士,闡明音樂表演者乃是「以自己的心靈來表達作曲家的作品,好能在藝術上引起完美的共鳴」。本屆國際聖樂會議由聖座文化委員會主辦,宗座聖樂院和宗座聖安瑟爾莫禮儀學院協辦,主題為「教會、音樂、詮釋者:三者必須對話」。
新聞簡訊
教宗接見立陶宛瑙塞達總統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五(8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了立陶宛共和國瑙塞達(Gitanas Nausèda)總統。隨後,瑙塞達總統在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秘書長加拉格爾(Paul Richard Gallagher)總主教的陪同下會見了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 在親切的會談中,雙方回顧了良好的雙邊關係,提及立陶宛在困難的歷史進程中和當前的社會-經濟的挑戰下,教會為國家所作的貢獻。隨後,雙方討論了共同關心的話題,例如:促進家庭發展、接待外來者和社會正義。最後,雙方也談到一些地區和國際問題,諸如和平與安全,烏克蘭的衝突以及為應對歐洲大陸的各種挑戰需要加強歐洲國家之間的更大團結。
教宗赴地下墓穴主持追思已亡彌撒 基督徒最安全的所在是在天主受傷的手裡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六(2日)下午前往羅馬北部撒拉里大道(Via Salaria)上的聖女普黎史拉地下墓穴(Catacombe di Priscilla)主持追思已亡彌撒。教宗指出,今天其它國家仍有許多地下墓穴和受迫害的基督徒,他們同那個黑暗時期的基督徒一樣,必須隱藏起來,不能公開舉行感恩祭。
教宗追思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 「復活是我們來到世上的目的」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一(4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紀念近一年中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針對復活的三個反省。在2019年裡,一共有13位樞機及147位主教離世。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省思有關復活的主題,重申復活才是「我們來到世上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出自我,走向耶穌、有憐憫的情懷和舉動,要在天主面前作出重大決定。
高雄教區慶祝開教160周年
(綜合天主教周報訊)為紀念西班牙道明會郭德剛會士到高雄開教160周年,高雄教區舉辦了一整年的系列活動,並於上月27日在高雄市展覽館舉行天主教在高雄開教160年閉幕感恩祭,為系列活動畫上句點。多個教區主教與神父、高雄市長韓國瑜,以及多個宗教界代表均有出席,逾2000人參與是次盛會。
台灣嘉義舉行東閭聖母像巡禮 計劃申請教宗加冕法定態像
(天主教周報訊)嘉義教區梅山朝聖地的中華聖母像(又名東閭聖母像),兩年來巡禮雲嘉各堂區,上月20日抵達終點站嘉義市聖若望主教座堂,停駐一周供教友祈禱,並在27日主日彌撒結束敬禮。聖若望主教座堂主任司鐸郭正利神父及副本堂賴宏毅神父,帶領教友恭送聖母返回梅山,為巡禮畫下句點,也為申請教宗加冕法定態像,邁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