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隨着時間流逝,我們也徐徐來到禮儀年的結束。在這段時間,禮儀會特意提醒我們為基督的再來做好準備。這也是今天禮儀選讀的主題。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朝聖.回家】 聖雅各伯之路的召喚
文:余寶珠 聖雅各伯之路的並沒有一個標準的起點,但終點都是聖地牙哥,由於歐洲地大物博,遂發展了多條經典的朝聖路線(這從其向外擴散的黃線條標誌亦可看出): 長約775公里、最為熱門的法國之路——在聖祥皮耶德波(St. Jean de Pied de Port)經由庇里牛斯山通往西班牙北部之道路;
【心筆在言】還不是進補的時候
文:Joshua Un 還不是進補的時候。 你試過找好友訴苦嗎?許多時候,訴苦的那位很擔心聽到一句:「我明白你的痛苦。」可能,你在心中馬上會產生一個感覺:「你不明白!世上無人會知曉我在經歷的痛苦!」確實,即使我們有智力能夠探索事物的本質,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對於人的內心,我們只能夠細心聆聽。
【向日葵之歌】尋找使命
文:羅芷芬 去年暑假籌備一個往印尼的深度祈禱旅程,我經驗到這次旅程是一個祈禱召叫,主親自邀請我們每人行進這趟祈禱之旅,深入認識自己和認識祂。
【速食神學】(103) 有方式避開煉獄嗎?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煉獄的「火」包含甚麼? 教宗本篤十六世說:「有些現代神學家的看法是,那燃燒並救人的火是耶穌自己,祂是法官和救主。與祂相遇是審判的定案。在祂的注視下,一切虛假將消失。與祂的相遇,燃燒我們,改變並釋放我們,使我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我們一生中所建立的一切,可以證實只是草稭、虛張聲勢而瓦解。不過在此類相遇的痛苦中,當我們生命中的不潔和病痛顯示我們時,我們就有救了。祂的注視,祂的心的觸摸,經由『如火般』的無可否認的痛苦改變,而治愈我們。但這是一種有福的痛苦,祂愛的神聖能力,如火般地灼燒我們,使我們能完全成為我們,如此完全成為天主的」(《在希望中得救》第47點)。
【聖言啟航】愛天主 要警醒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在天主教的聖經書卷列表中,《智慧篇》屬於次經(Deuterocanonical books)。在猶太信仰和基督新教的聖經書卷列表裏,並不包括這些次經。換言之,猶太信仰和基督新教並不包括這些書在他們的聖經正典之內。按現時學界的最新結論,《智慧篇》成書於主前第二世紀。在舊約中的各書卷之中,與耶穌生活的時代相對接近。作者相信是一位虔誠的猶太人,但卻無可避免地與希臘文化和哲學有所接觸。他借撒羅滿王之名寫下此書【託名寫作在古西方並不罕見】,並把他作為虔誠猶太人的理想人物的一面呈現出來。我們都知道,上主把智慧賜給了撒羅滿王,而他與我們一樣,都不過是有血有肉的會死之人而已(智7:1)。由此可知,所有愛慕上主,尋求祂的道路的人,也都將可得到上主的智慧。《智慧篇》的主要訊息是,真正的智慧是來自與天主共融。在猶太信仰傳統中,智慧經常以女性的身份現身(見箴1:20-24; 8:1-2; 9:1-6)。
【生態倫理】(2)生態與倫理
文:Fausto Gomez OP譯:何紹玲 生態學涉及棲息地[oikon],也即是聚居地,有趣的是「棲息地」與「性格/習慣-ethos」也有關聯的。倫理學(Ethics)出自「ethos」——即性格或習慣,當中有兩個涵意:首先、是棲息地,即人類喜歡聚居的地方;其次便是存在的方式或性格(因習慣而依附在靈魂中的烙印……是好或是壞、是美德或是劣行)。聚居的地方叫棲息地,不特是雀鳥,也是人類的棲息地:居處就是他的存在地、他熟悉的,若要把自己介紹給大家時也會提及的。(參照何塞.路易斯.阿蘭古倫Jose Luis L. Aranguren的Ética)。
【朝聖.回家】 踏出雙腳朝聖行
文:余寶珠 編按:不少教友都有到外地朝聖的經驗,未知各位是以怎麼樣的心態去朝聖呢?是觀光?是休息?還是體驗?不論是以哪種形式,朝聖絕對不是一般的旅行;朝聖是透過行動,在旅程中探入心靈深處、找尋天主在世上的足跡,也是我們人類找回天家之路上的其中一個旅程。受疫情所限,相信許多教友都不能踏上朝聖之路,讓我們透過此專欄,以文字與大家一起朝聖。我們的首站:雅各伯之路……
【心筆在言】勿容世擾
文:Joshua Un 據傳統,登高本是為了躲避瘟魔在九月初九來犯,但後來成為了我們重陽節習俗之一。在聖經中,我們看到有很多故事都在山上發生:山中聖訓、顯聖容、厄里亞遇見天主等等。靈修大師都很喜歡用登山來形容人與天主相遇的過程。登高可能是為了少一點世俗的煩擾,但現實是,我們活在山下,煩擾是少不免的。
【天主的莊田】 活於耶穌聖心
羅芷芬竹灣聖若瑟靜修院 「我們原是天主的助手,你們是天主的莊田,是天主的建築物」(格前3:9)。專欄名為《天主的莊田》,旨在把莊田(即是竹灣聖若瑟靜修院)的靈修寶藏與讀者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