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Nicolau 既然中年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對於潛藏在當中的挑戰,我們心理上可以由被動的接受,改為主動的擁抱。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尋求內在的整合,正是中年轉化的契機,讓人格更趨成熟及穩定。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愛的盟約
文:羅芷芬 靈修作家莎依拉.法伯肯特寫到:「即使我們尚未意識到自己神枯背後的故事,但我們的身體卻知道,因為身體承載我們所有經驗的意義。」 自耳鳴復發後,我渾身不舒服,但若然我不理睬受苦的身體,便無法知道它隱藏的聲音。在友伴的協助下,我們一起進入「內觀」的祈禱。富有經驗的友伴耐心地聆聽我的疑問,給予合適的建議,我心中充滿感恩。
【速食神學】(142)為甚麼我們說教會是「罪人的戰地醫院」?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一些人錯誤地將「成為天主教徒」等同於「做個完美無缺的人」。然而,耶穌清楚地教導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參閱谷2:17)。
【聖言之光】瑪利亞的誕生 福音的指向
文:梁展熙 聖母誕辰 今天禮儀慶祝聖母的誕生,然而今天的讀經,尤其是福音選讀——耶穌的族譜及若瑟領報,乍看之下,與今天的禮儀主題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聖母誕生,與由一個個相當陌生而且難唸的名字有何關係?
朝聖(4)靜觀默察
文:Joshua Un 這篇文章是「朝聖」系列的總結。想以這個四字詞語——「靜觀默察」來表達基督徒朝聖的精髓。
中年為機 (4) 列車即將開出
文:Nicolau 艾力遜(Erik HomburgerErikson)是另一名舉足輕重的心理學家。他的想法,對專注工作於成人性格發展領域的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啟發。甚至乎後來有多項享有名氣、對中年人發展的研究,都是基於他的理論進行的。而看過一些親子教養書籍的父母,很可能已接觸過艾力遜的學說,例如:剛出生的嬰兒,信不信任母親(或主要照顧的人士)及這個陌生的世界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照顧上需要持續而溫暖,嬰兒才能信任母親,並相信這個世界是友善及安全的,從而好好完成這個人生第一階段的任務,這個就是艾力遜廣為人知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天主的莊田】生命之歌
文:羅芷芬 加爾默羅聖母節,四周一片恬靜,主的臨在像一股清新的氣味繚繞在早晨的空氣中。這天要在一個教師退省聚會中分享,我如常坐在窗前祈禱,主以柔和的聲音對我說:「妳聽到鳥鳴聲嗎?那是生命之歌、愛之歌。唱給宇宙、唱給大地,唱給妳聽。」
【速食神學】(141)感恩(聖體)聖事在甚麼方面與一般的食物不同?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感恩(聖體)聖事不只是祭獻。它也是筵席——「感恩祭是逾越的宴會,藉此,基督以聖事的方式實現祂的逾越,把祂的體血賜給我們作飲食,使我們在祂的祭獻中與祂結合,並與其他信徒結合一體」(《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點)。
奮鬥——尋找信仰路上的金牌
文:Siena 延遲一年的日本東京奧運,上週日晚正式落幕,疫情下的奧運,令各國人民都在電視前及社交網絡,為運動健兒打氣、加油。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各國運動員為凖備這四年一度的體壇盛事,天天訓練、每分每秒的奮鬥,在飲食與生活的細節上謹慎而行,為的就是在賽場上將自己最好的一面,盡力發揮出來。
【聖言之光】基督——感恩祭 我們的升天之路
文:梁展熙 聖母升天節 在西方教會傳統中,今天這節日所慶祝的,是瑪利亞被提升天(assumption);至於在東方傳統,則是紀念瑪利亞的安眠(dormition)。然而,禮儀所訂的聖經選讀卻邀請我們去默想瑪利亞在我們的救贖的奧蹟中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我們尊敬她的任何一個方面,其實都指向她的兒子。瑪利亞與她的孩兒之間密不可分的間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也有所說明:「榮福童貞以其和聖子救主相契而身為天主母的這一恩賜和職分,又以其特別享有的恩寵及職分而和教會有密切聯繫。依聖盎博的意見,天主的母親,因其信德、愛德及與基督完美結合的理由,是教會的典型」(《教會憲章》〔1964年〕第6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