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號角專題故事

隱修女祈禱的伴奏樂器:Cetra

文:梁皓衍、陳思穎

在主教山的海涯聖母小堂內,住了好幾位度隱修生活的修女,她們每一天進行七次的時辰祈禱,她們的祈禱大部分都以誦唱聖詠的方式去讚頌天主。而在這個團體祈禱中,伴隨着修女們的歌聲的伴奏,是一種能追溯到達味時代的樂器——Cetra

「Cetra」這個字,非正式的音譯為「塞特拉」(它是從拉丁語單詞借來的希臘語)。Cetra像古箏和結他一樣,是一種撥弦樂器,音色細緻清脆,令所有人都聽之動容,音樂學家和歷史學家Laurence Wright認為Cetra這名字與「瓜酚」(中世紀的拉丁吉他,葫蘆狀的撥弦樂器)收錄於他的《新格羅夫樂器詞典》內。Cetra的梯形共鳴箱從中間分開兩邊,繫有不同功能的弦線:右半的是半音階鍵盤,能彈奏25到39個音;左半的是已預編好、一組組的和弦鍵盤,由九或12組和弦組成,每組有四、七或八個音,另外只需按下按鍵,就能令每個和弦的大調和小調互換。

Cetra的來源與歷史

Cetra的來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有關這種樂器在聖經上有多處的記載。Cetra最早記載於《撒慕爾紀上》,由於撒烏耳正受惡神擾亂,他的臣僕便提議找個「善於彈琴的人來」為他彈奏,他「必感到舒服」。之後撒烏耳找來了達味,「每當惡神由天主那裏降在撒烏耳身上時,達味就拿起琴來彈奏,撒烏耳就覺得爽快舒服,惡神也就離開了他。」(參閱撒上16:14-23)

《編年紀上》亦記載,達味為王後,兩次將約櫃迎運到他的宮室(參閱編上13、15)都用上了這樂器:「達味和全以色列人在天主前,盡力舞蹈,隨着彈琴、拉弦、敲鼓、擊鈸、鳴號的節奏謳歌」(編上13:8),和「叫他們用各種樂器、琴瑟和鐃鈸,奏出嘹喨歡樂的聲音」(編上15:16)、「全以色列在歡呼、吹角、吹號、擊鈸、鼓瑟、彈琴、奏樂之中,將上主的約櫃接了上來」(編上15:28)。雖然這個時候以色列國所用的樂器跟我們現代的Cetra並不完全相同,但是經過7000年的使用、演變和改良,在不同的年代都會衍生出很多不同形狀、體積、琴弦數量的Cetra,所以現今我們所見的Cetra與舊約時代出現的模樣及彈奏方法已大有不同,譬如在體積上,以色列時代的Cetra體積較為細小,弦線的數量亦有分別,有五或十條弦線,用以彈奏單音。

文藝復興時期,Cetra一度被充滿勁度而莊嚴感十足的管風琴所掩蓋,開始逐漸式微。現代版本的Cetra是在十九世紀在德國重新興起,這時的Cetra體積比以色列時代的大,弦線方面有的亦增加到約120條,可彈奏複音。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Cetra風行於法國,各小堂以至大殿都喜歡用它作伴奏,尤其是為額我略聖歌伴奏,而修院方面,修士修女們亦喜愛以Cetra為聖詠作伴奏。時至澳門,在主教山聖堂裡的祈禱中,修女亦繼續將Cetra為聖詠伴奏這習慣一直流傳。

這是十四世紀上半葉西班牙的畫,左邊的樂器就是「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或「瓜酚」),右邊的是「莫里斯卡吉他(Guitarra morisca)」。

嚴規熙篤會希望之星聖母修院

「嚴規熙篤會希望之星聖母修院」屬於默觀修會「嚴規熙篤女修會」的一個「熙篤會」的分支,修會團體與世隔絕、放棄世俗,專注於默觀天主,以聖本篤會規和熙篤會的傳統生活,專務為團體和世界祈禱。(參閱OCSO Constitutions of the Nuns)「嚴規熙篤會希望之星聖母修院」的修女在2012年4月開始在澳門生活,並將修院奉獻給希望之星聖母,每日讚頌天主,並為世界的得救祈禱。

修女們每天都會按照修會傳統,凌晨3時20分開始每天的時辰頌禱,讚頌天主,並為世界祈禱。修女回想她們的團體在澳門成立之初時連一件正式的樂器也沒有,只有一個跨2個八度的小型電子琴用作詠唱時辰頌禱的伴奏。隨着團體開始慢慢發展,她們希望祈禱的伴奏也有所提升。此時修女到坊間尋找並學習樂器,於是找了中樂老師教她們揚琴,但後來覺得揚琴音色太剛強,就選擇了音色比較柔和的Cetra作為日常祈禱的伴奏。

修院的第一個Cetra來自法國,體積較大。不久修女就發現第一個問題:經常走音。儘管樂器走音是平常事,但那Cetra走音的頻率確實高,使得修女每每要花上一小時去調音。她們開始以各種方法去找出原因,並預防這個問題:例如用布覆蓋Cetra等,避免受溫度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後,她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是由於濕度引起,澳門的氣候比起歐洲來得潮濕,而潮濕不但令Cetra經常走音,更加引起Cetra的第二個問題:它的黏合位置受潮膨脹而爆裂。而最後,這個來自法國的Cetra就此壞掉。

第二個Cetra是香港的嚴規熙篤會聖母神樂院所送贈。這一次修女們將它放置在音響裝置之處,因為那處常保持乾燥,後來這Cetra又因過於乾燥及各種其他問題而損壞。經過團體母院的聯絡,修女們自意大利購入了第三部Cetra,而這次,修女嘗試各種方法,去調節澳門氣候為Cetra所帶來的難處,盡量為這部樂器提供最佳的保養,例如是在乾燥的天氣下放置濕布去提升濕度、在潮濕的天氣下用木箱蓋着避免受潮等,又添置了濕度控制器材,將空氣濕度控制在50%-60%。做足了這些保養措施,這次的Cetra已經在修院渡過了5個年頭,是最長壽的一部。

修院原本有兩位修女懂得彈奏Cetra,她們年紀較大,會用上一些類似索帶的輔助工具去協助撥弦,其中較年長的修女視力稍退,讀譜也不如之前靈巧,這便要考慮傳承的問題,幸好有一位初學生正在學習。修女表示Cetra並不難學,它的結構相對簡單,一邊是半音階鍵盤,一邊是和聲鍵盤,和弦本身已配置好,最難的部分是調音。修女回憶她最初跟另一位修女學習Cetra時,對方是位音樂大師,精通彈奏管風琴,而自己則毫無音樂天分。學習時,修女雙手一直顫抖,但她一直苦練,好不容易克服了恐懼,終於第一次在修院裏負責彈奏,卻緊張得雙手動彈不得,修女說:「那時我感到很孤單、無助,充滿着無力感,覺得很羞恥,繼而開始憤怒!但之後當我冷靜過來再回想,原來這就是我,這時我所感受到的,就是我實實在在的人生。藉着這般的一個蒙羞難堪的經驗,我學會了謙卑順服,尤其對着我們的主基督,我更要謙遜,謙遜得像個下人。」後來,修女越練越純熟,成功的過程叫修女怡然自樂。

時辰頌禱是「教會的公共祈禱」(《天主教教理》1174),所以,修士/修女們的祈禱,是為着整個教會的益處。如果有到過主教山聖堂,或其他國家/地區的隱修團體,參與過他們的祈禱,不難發現隱修院裡的歌詠成為了他們時辰頌禱的一項特點。《天主教教理》1157有說明歌詠與音樂在禮儀中的目的,就是:「光榮天主和聖化信友」。修女表示,她的歌聲和伴奏,使祈禱的呈現更樽優美,就是對她團體的一種服務,更是對天主和普世教會的服務,故此修女對祈禱伴奏的準備是十分認真,從不鬆懈,為能光榮天主,服務教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