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上週四(12日)在新加坡國家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在彌撒開始前,大會邀請不同團體的教友及青年,帶領在場約五萬名信友誦念玫瑰經及慈悲串經,以準備迎接彌撒聖祭。及後,又以話劇形式,展示現時新加坡(以及全球)社會中家庭成員間的挑戰。教宗邀請信眾承認,「若沒有愛,我們甚麼都不是」,同時要接納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弟兄姐妹。
教宗抵達這偌大的體育場後,乘坐高爾夫球車在田徑跑道上長長地轉了一圈,問候在場的信友們,也向走近他的兒童和許多坐輪椅的病患打招呼;他在一對已婚夫婦的宗座降福書上簽名,又與兩名兒童自拍,並贈送《玫瑰經》念珠給所遇到的人。在車輛途徑傳媒區旁的小路時,更特別向工作中的傳媒工作者送上降福。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感謝新加坡教會「有豐富的恩典、朝氣蓬勃、不斷成長,並與其他教會團體及宗教保持建設性的對話」。教宗也對「令人驚嘆的國家體育場建築群」表示欣賞,強調如同世界上留下「積極標記」的任何一座建築物那樣,「讓這些壯觀建築物能夠建起的」,不是金錢、不是技術,也不是工程,儘管它「是非常有用的途徑」,而是愛。
教宗引用彌撒中誦讀的聖保祿致哥林多信徒書信中的話,強調「愛才能建設」。教宗說:「事實上,任何一個善行的背後可能沒有傑出、強壯、富有、有創造力的人,但仍有如同我們一樣的脆弱男女,為他們而言,沒有愛,就沒有生命、沒有動力、沒有行動的理由,以及沒有力量去建設。」
如此一來,這個擁有數千座摩天大樓和「大膽建築」的大都會便成了「一個標記」:在每件作品的背後,都能發現「許多愛的故事」,它們來自「在團體中彼此團結的男人和女人」、「為國家奉獻的公民」、「關心家庭的父母」、「專業人士和工人」。教宗繼續解釋,這些故事「都寫在我們房屋的門面和街道的小路上」,這些故事的記憶必須傳承下去,「以提醒我們,沒有愛,持久的事物就無法誕生和成長」。
「有時宏偉壯觀的計劃能讓我們得意忘形,幻想能依靠自己,成為自己、自己的財富、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幸福的主人,但最終生活將我們帶回到唯一的現實:沒有愛,我們甚麼都不是。」
教宗強調,「信德」能證實這一點,它「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愛與被愛的根源乃是天主本身」,天主無償地賜予我們生命,將我們從罪與死亡中釋放出來。
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天主之愛的反映」。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在1986年訪問新加坡時說過的話,進一步表示,這愛的特點是「極尊重所有人,不論他們的種族、信仰或任何使他們與我們不同的事物」。
接納所有人。只有一種驚奇,它「比我們在人手工程面前所感到的驚奇還要更大」,那就是「以更大的欣賞和尊重來接納」。換句話說,接納我們每天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弟兄姊妹」,「沒有偏愛,也沒有區別」,正如新加坡社會和教會作出的美好見證,她的「種族如此多樣化」,同時又「如此團結一致」。
「在天主眼中,最美麗的建築、最珍貴的寶藏、最有收益的投資就是我們,是我們這些蒙受同一個天父所愛的子女,而我們則蒙召去傳揚愛。」
教宗接着提到一些去實際踐行天主之愛的男女的典範:首先是聖母瑪利亞,當天教會禮儀剛好紀念聖母瑪利亞聖名。教宗說,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天父的愛以最完美、最全面的方式彰顯出來:那就是一個母親的溫柔”,她“理解並寬恕一切,從不遺棄我們」。
另一位是方濟各.沙勿略,他是「這片土地所敬愛的」聖人,在1544年寫給依納爵.羅耀拉及最初同伴的信中,表達了願意前往當時所有的大學,「像瘋子那樣到處呼喊,撼動那些知識多於愛德的人」,使他們受到推動「為愛兄弟姊妹而成為傳教士」,從內心深處說:「上主,我在這裡;你願意我做甚麼?」
說到這裡,教宗建議「將這句話變成我們自己的話:『上主,我在這裡;你願意我做甚麼?』」讓這句話「不僅在這幾天」陪伴我們,而且也作為「恆久的承諾」,隨時準備回應愛和正義的邀請,今天這仍然是來自天主「無限大愛」的邀請。
彌撒結束時,新加坡總主教吳成才樞機感謝教宗的臨在,繼38年前聖若望保祿二世來訪後,伯多祿的繼承人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樞機表示,如果說這次訪問「點燃了我們信德的火焰,這是讓它在我們心中燃燒得更旺」。樞機的願望是,加固合一的聯繫,走在同道偕行和對話的道路上,保持「共融」、推進使命。唯有如此,教會才能為人類帶來希望,成為「基督的燈塔,愛與慈悲、憐憫、正義與包容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