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意識之恩

文:羅芷芬

耶穌在帶領門徒前往耶路撒冷的路程中,選派七十二位門徒到祂將去的地方傳揚福音。為幫助他們了解派遣工作的精神,祂滿有智慧地說:「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又說:「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請安」(路10:3-4),然後帶着愛意地繼續祂寓意深長的「派遣演說」(參閱路10:5-11)。

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我被派遣到主的莊田,跟祂學習以默觀方式去傳播福音的種子。箇中的精髓我亟需反覆思量,才能領悟傳揚福音的奥妙。傳福音不是靠一己之力!感謝天主,祂召叫了一批渴望親近祂的兄弟姊妹組織團體,幫助那些帶着渴望去服務的「工人」走向生命。在團體的悉心安排下,我聯同三十四位夥伴來到深化個人靈修成長營,跟創意非凡的顧問神父學習。神父的諄諄教誨,使我對科學家提出的意識輪及默觀兩者的互動多了一份明瞭。

數年前我開始修讀身體感知的課程時,曾淺嘗由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提出的意識輪(Wheel of Awareness)。起初,我以為這些感官的意識只套用到治療工作上,但經過顧問神父的詮釋,我不得不欣賞天主賦予人類的寶貴恩寵,就是意識之恩。為習慣用思想或情緒做反應或回應的我,很多時候都未能看到事情的真像而有所失望和氣憤。有時自己滔滔不絕,暢所欲言,卻意識不到天主正透過五感、身體感知、心智活動、與團體或大自然的關係等等和我連結。我若忽略了這些豐富感官的話,就難以碰觸到內在的真我,找不到寓居在我們內的天主。

意識輪的概念讓我留意到自己也經常生活在意識輪的邊緣,被身心的感受帶動着去作出自然反應,那是人性的反應。然而,感謝科學家的研究和古今中外靈修大師的智慧,我留意到原來可藉開放的意識、慈悲的意向和專注,讓自己由意識輪的邊緣 (Rim) 回到意識的中心(Hub)。為基督徒來說,天主就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回到意識中心就是回到愛的根源,默觀天主三位一體、聖子降生成人、基督受苦受難背後的深度及意義。

正思索着意識輪的理論和默觀之間的連結時,聖神藉着一段小插曲展示了一個活生生的事例,幫助我從頭到心,領悟多少少天主的創造智慧。那天早上,眾人帶着自己的創作品齊集到學習室,準備等候大會的指示,好能開始那期盼已久的大組分享。可能經過兩天的窩心相聚,彼此見面時多了一份主內的親密,談笑風生的氣氛逐漸在會場內彌漫。負責營會的核心成員留意到大會時間已到,又留意到眾人仍處於樂融融的狀態,唯有昂聲地表達指示。然而,高昂的聲音並不見效,眾人反而未能清晰地接收訊息而吵嘈不已。

此時,顧問神父拿起大頌缽,用棒敲打幾下,發出的磬聲呼喚每人停下來,留意一下此刻的自己是否站在意識輪的邊緣?自己是否受着團體的亢奮情緒而波動?身體內的神經線此時此刻是否處於作戰的狀態?這些所發生的微妙反應正正邀請我們歸家,返回意識中心,與自己及寓居在我們內的天主聖三找回連結。我默觀着眼前發生的一切,由意識輪的邊緣一步一步回到意識中心,感受到那位平穩安靜的主正等待着我歸來。感謝團體、顧問神父及天主聖神的微妙配合,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指出:「靈修生活無法與肉體、大自然及現實世界分割,而是活於它們內,偕同它們一起,與我們一切周遭環境相通。」(216)主,感謝祢透過科學的智慧幫助我重新品嘗意識輪及默觀的奥秘。願所學習到的能幫助我整合經驗,下山繼續去播種默觀的種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