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第五十八屆社會傳播日文告

第五十八屆社會傳播日文告
教宗:人不應被算法吞噬,傳播應充滿人性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三(1月24日)在傳播主保聖方濟各.沙雷氏(St Francis de Sales)的瞻禮日上,發布第五十八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主題為「人工智能與心靈智慧:促進一種充滿人性的傳播」,再次反思人工智能和新技術的機會與風險。教宗指出,這些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信息傳播,一些公民共存基礎的系統也受到演變,他對此表示讚賞的同時,也感到擔憂,形容這涉及到每個人的變革。

教宗說,假新聞和深度偽造、信息繭房、機器學習、社交媒體。新工具、新渠道、新機會,但同時也帶來新的「病態」和隱患,特別是對於傳播領域而言,它可能成為「認知污染」的對象,即通過虛假敘述、假語音消息和假照片(甚至教宗也是受害者)來扭曲現實,或抹殺戰地記者寶貴的作用。

教宗尤其提到新聞界、對戰爭的報道,以及通過造謠活動進行的「平行戰爭」。教宗寫道:「為了讓我們看到他們眼中所見,許多記者在戰場上受傷甚至喪生……只有親身接觸兒童、男人和女人的苦難,我們才能理解戰爭的荒謬。」

「如果人工智能的使用不僅不抹殺現場新聞工作的作用,反而從旁協助;如果它能夠珍重傳播領域的專業性,讓每位傳播者負起責任;如果它能讓每個人在傳播中重新獲得具有批判能力的主體角色,那麼它將能在通信領域作出積極貢獻。」

面對快速傳播的「令人驚嘆的發明」所引發的「介於熱情和困惑之間的驚奇」,教宗邀請人們反思:「我們如何能夠保持完全的人性,並引導正在發生的文化變革朝向善的方向?」

因此,「我們需要清除那些災難性解讀及其癱瘓性的影響」;然後,正如羅馬諾·瓜迪尼(Romano Guardini)所說,「我們對『新』事物不能採取強硬態度,試圖維護一個注定要消失的美好世界」。與此同時,我們要對所有「破壞性的」和「非人類的」事物保持「敏感」。也就是說,需要在這個「會成為技術發達但人性貧乏」的時代,從內心重新起步。教宗還表示,我們需要智慧,但不能要求機器提供智慧。

「這不是要求機器看起來像人類。這是要喚醒人類,使其從妄自尊大的催眠狀態中醒來;人類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而陷入催眠,認為自己是一個完全自主和可以自我為準則的主體,脫離了各種社會關係,忘記自己受造的屬性。」

人類自古以來就面臨着「沒有天主而成為天主」的誘惑。教宗強調,「人類的每一項技術延伸,都可成為愛的服務工具或敵意的統治工具……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幫助人類擺脫無知,促進不同民族和世代間的信息交流。」然而,它們也能成為「認知污染」的工具,即那些利用深度偽造的假新聞,比如「創造」和「傳播看似真實卻是虛假的圖像(我自己也曾是受害者)」,或是「利用某人的聲音說一些此人從未說過的話」。教宗告誡說,當這種模擬扭曲了與他人和現實的關係時,就會「變得邪惡」。

接着,教宗談到了社交媒體,指出它們「若落入錯誤之手,可能會成為開啓負面場景的工具」。「就像人類頭腦和雙手創造出的其他一切事物那樣,算法也不是中立的」。教宗呼籲「採取預防措施」,提出倫理規範模型。他再次呼籲國際社會「制定一項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來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多種形式的使用」。

「在實現福祉的巨大可能性的同時,也伴隨着把一切變成抽象計算的風險,將人簡化為數據,思想簡化為模式,經驗簡化為案例,福祉簡化為利潤,更重要的是,最終會否認每個人及其歷史的獨特性,將具體的現實簡化為一系列統計數據。」

教宗接着表示,「數字革命可以使我們更加自由」,然而,「人工智能的使用若導致匿名思維、未經認證的數據組合、集體編輯責任的推卸」,我們是無法接受的。大數據對現實的描述可能「損害我們自己的人性」。

這就引出了一系列思考現在和未來的問題,也是整篇文告的核心要點:「如何保護通信和信息領域工作者的專業性和尊嚴,以及全世界用戶的尊嚴?如何保證平台間的協同工作?如何確保開發數字平台的公司與傳統媒體出版商一樣,對其傳播的內容和從中獲利負責?如何使基於算法的索引和反索引及搜索引擎的標準更加透明,因為這些算法能夠突出或抹去人們和觀點、經歷和文化?」

教宗繼續問道:「如何保證信息過程的透明度?如何明確作者身份並追溯信息來源,防止其披上匿名的外衣?如何明確顯示一張圖片或視頻是記錄事件還是模擬事件?如何防止信息來源被簡化為單一的、算法化的思想?我們又該如何營造一個保持多元化和體現現實複雜性的環境?如何才能使這一功能強大、價格昂貴、能耗極高的工具具有可持續性?如何讓發展中國家也能使用它?」

教宗方濟各強調,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我們將能瞭解人工智能最終是否會在信息優勢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等級制度,產生新形式的剝削和不平等」,還是人工智能會「帶來更多的平等」,促進正確的信息傳播和對時代轉變的更深刻認識。

「一方面是新奴役的陰影,另一方面是獲得自由;一方面是少數人有可能左右所有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所有人都有可能參與思想的發展。」

答案還沒有寫出來,取決於我們自己:「是被算法吞噬,還是用自由滋養自己的心靈,這由人類來決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