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香港聖詠節與澳⾨天主教⽂化協會合辦的2023⾹港聖詠節《向林樂培⼤師致敬》閉幕⾳樂會,上週五(2日)晚上假主教座堂舉行。邀請到天主教澳⾨教區⾸牧李斌⽣主教、澳⾨特別⾏政區政府⽂化局澳⾨演藝學院代院長陳理理、澳⾨教育及⻘年發展局學校督導協調員馮若梅,以及⼀眾嘉賓出席。
音樂會開始前,首先邀請到林樂培女兒林家琦(Kathy)分享林樂培大師的生平,並道出自己在主教座堂、在林家駿主教手中領受嬰兒聖洗聖事,故回到澳門大堂感到特別的親切。她形容父親年幼時是一名「街童」,十分活潑好動、頗頑皮,因此不停轉校:「他說自己的人生只有兩張畢業證書,一張是幼稚園的,另一張則是在加拿大讀音樂學院時考的證書。又因為重讀兩年才升一級,最後嫲嫲在有人的勸說下,稱聖若瑟修院能夠寄宿,便把爸爸送到修院。」
在聖若瑟修院內全都是神父,而幾乎每一位都是音樂精英,林樂培在眾神長的指導下,學習拉小提琴、指揮樂隊、合唱等,還要學習拉丁文。她又憶述父親經常提及恩師便是司馬榮神父,更提到自己因為與林主教「撞聖名撞姓氏」,而需要刪除「Domingos」後的「os」,自此便從「Domingos Lam」改稱為「Doming Lam」。
在翻查父親的樂譜與遺物時,Kathy發現父親幫林主教整理一些樂譜,又發現到每位年輕修士都有相當高的音樂詣藝,令父親每天都留在修院,練習唱彌撒、閱讀樂譜等:「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地令他獲益,以至他日移民加拿大也有用;因為在加拿大,作為一名窮苦學生,每天都在當地天主堂的追思彌撒唱歌,因而獲得報酬。」
及後,他學習了一些新派的作曲技法,並放在教會音樂當中。特別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主張信仰本地化,便編撰粵語聖語,造就人人恂知的《天主經》。Kathy形容,父親的《天主經》是最有成效,因為在全球任何一間的廣東話聖堂,一定會唱父親這一首《天主經》。她引述剛去世的恩保德神父的話:「這是最好的一首,是『最啱音』的《天主經》。因為廣東話九聲調作曲的確很困難,信這一首的音調與歌詞配合得相當完美。」
Kathy又透露,其實《天主經》有兩個版本,而平時於《頌恩》歌書翻到的,是一個簡單的版本:「爸爸說自己寫得太深,很難唱得到,與其司琴要突然作一個伴奏版,倒不如寫一個簡單點的版本。」她又引述香港演藝學院的教授指出,父親的歌在吹的時候,很有中國化的味道。
最後,Kathy說父親一定自稱是名「澳門仔」,而對於過去培育澳門音樂人才更不遺餘力,每星期都會從香港到澳門指導,最後從特首手中獲頒文化功績勳章:「他本身告訴我,11月帶樂團到大灣區演《濠江燈塔情》⋯⋯我爸爸又對我說,走(離世)的時候,我一定要回到澳門,所以現時安葬於舊西洋墳場。」她特別感謝主辦單位「香港聖詠節2023」及「嚶鳴合唱團」,把父親及他所愛的澳門聖詠作品,呈現在大眾眼前。

隨後,由澳門嚶鳴合唱團獻唱多首聖樂歌曲,包括巴哈作品《聖母經 (Ave Maria) 》、司馬榮神父作品《天地歡騰(Leatentur Coeli)》,以及林樂培大師的《天主經-天下萬國(Pater Noster – Quia Tuum Est Regnum)》、《讚頌彌撒曲(Missa Laudis)》、《聖母讚主頌 (Magnificat)》等作品。
⼈稱香港新⾳樂之⽗的林樂培大師(1926-2023)出生於澳門,先後在加拿大、美國及德國研習音樂。他探索中國新音樂60年,作品以「從傳統中尋根,在前衛技法中找路」為方向,每首作品都有創新痕跡,亦曾在國際50多個城市發表,啟發後起之秀。他亦是多個作曲、作詞家協會的創會理事,在1964至1994年間活躍於香港音樂界,在作曲、教學、指揮、製作電台及電視音樂節目上貢獻良多。
非弁利機構「⾹港聖詠節」是由一羣天主教信徒於2020年4月成立,並於2021年舉行首屆《⾹港聖詠節》,期盼透過聖樂,宣揚天主大愛的喜悅,今年的2023⾹港聖詠節於今年11月開幕,分別舉行了《開幕音樂會》、2場《聖詠講座》以及《向林樂培⼤師致敬》閉幕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