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雅各伯之路
猶太教信友往雅各伯安葬地朝聖記
【編按】普世教會於7月25日慶祝聖雅各伯宗徒的瞻禮,近年亦普及有關聖雅各伯之路的朝聖,全球各地不少人均在這條朝聖之路獲益不少,更有猶太教信友從中得到非一般的靈魂,令他推動一趟聖地之路。
翻譯:梁浩然
十二宗徒之一、載伯德的兒子聖雅各伯相傳死後安葬在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量的書籍都記載過到那裏朝聖的見證,但這次分享的卻與別不同,這本書並不是一般的雅各伯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的旅遊書,而是一位非主流朝聖者所撰寫,關於他一趟內在與外在的靈修旅程,該書名為《撰於往聖地亞哥途上》(On the Way to Santiago)。
「我與其他朝聖者同坐在長凳上,有些當地村民已經開始聚集準備彌撒開始。我懷着敬畏的心情注視着這座建於十三世紀早期的古老建築物,凹形拱門與天花上的裝飾彼此交織,那些彩色玻璃、那些刻在牆上的貝殼象徵,那個聳立於至聖所之中的祭台,和那個置於祭台正中的十字架。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撰於往聖地亞哥途上》,非正式譯本)
這本書目前只有希伯來文版,但他堪稱是獨一無二。他記載了一位猶太教信徒及熱愛長距離步行的賴斯(Golan Rice)對雅各伯之路的種種發現。他不只探索了這條世俗的旅途,還找到了這條路的靈修意義。
他形容這次前往聖地亞哥朝聖將他的生命從此改變:「我沒有預計過這趟朝聖會把我以往的觀點震撼、粉碎,它打破了我本來所有的認知,卻又將我的認知重新建立。」

事實上,這次脫胎換骨般的經驗啟發了他和另一位朝聖者達拉蕭基(Yael Tarasiuk)發起「耶路撒冷之路」(The Way to Jerusalem)朝聖路線。發起「耶路撒冷之路」這個偉大事業的目的是為所有人去復辟這條有兩千多年歷史上聖城朝聖的路線。賴斯告訴以色列媒體頻道ISRAEL21C說:「我希望看見基督徒、回教徒及猶太教徒像回到以往一樣,肩並肩地踏上這『耶路撒冷之路』。」
連接聖城耶路撒冷與聖地牙哥
在今年的五月尾,我們會有另一個小嘗試:「靜默之路」,路程由耶路撒冷的雅法,到耶路撒冷老城城牆的雅法門。這次的目的是讓有關人士為帶領日後的朝聖者作準備。
賴斯覺得對於當代猶太人來說,雅各伯之路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看清基督徒的歷史。但話雖如此,雅各伯之路卻又有着很深的意義。聖雅各伯宗徒也是名猶太人,他在兩千多年前徒步走到了西班牙。當你嘗試去了解聖雅各伯宗徒走到西班牙的旅程,你亦會了解到賴斯,以及一眾像他一樣的朝聖者們都嘗試着去發掘、去了解、去愛的旅程。
有能力對話的並非宗教,而是信徒
賴斯及達拉蕭基說:「這並不是一本簡單的旅遊書,它穿越由古至今,分三個層面。它論及猶太教及基督教的各種象徵。我們理解雖然基督教這個話題為猶太人來說不是一個禁忌,但就是不會談論,亦不會對其有所理解。」很多人都相信這裏不同宗教之間不能對話、猶太人不能進入教堂等,「這都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有能力對話的並非宗教,而是信徒。信徒背負着各自的宗教傳統,彼此聯繫、彼此分享、彼此接納。」
賴斯回想時依然激動,他繼續說:「您可以是一名基督徒,我可以是一名回教徒,他可以是一名猶太教徒,她亦可以是一名無神論者。當人們彼此聯繫起來,他們帶着各自的宗教去與人相遇,去彼此發掘。我並不是以遊客的身份走進這間教堂內,我是一名朝聖者。這正是雅各伯之路帶給我的寶貴體驗。」
這是朝聖,不是遠足
「耶路撒冷之路」想給予人朝聖的感覺,而不是純粹一般遠足。朝聖的路上有各種高低起伏,有天晴時亦有下雨時,不同於一般的家庭遠足旅行。遠足時,我們希望天朗氣清、溫度濕度樣樣皆宜,但在朝聖的路上,你體驗到的風景、路形、一沙一石都是最原始的面貌,你看這條朝聖路正如其是,亦有如這路看你亦一如其是。在這條朝聖路上,我們無分宗教信仰或性別,沒有分基督徒或猶太教徒,我們都是朝聖者。

為了「耶路撒冷之路」,賴斯與達拉蕭基不只與以色列當局聯絡,他們找到了好些團體例如致力推廣聖地的the Saxum center、 the Domus Galilaeae以及方濟會。他們表示:「這一切源於雅各伯之路。到那裏朝聖改變了我的生命,因此我相信以色列也有一條連接着雅各伯之路,一路通往和平的路。」
「我明白到不論你信仰哪個宗教,或來自哪個國家,那些都不重要,因為當你開始踏上雅各伯之路,每個人的身份就頓時變成了朝聖者,而當今『朝聖者』這個詞語亦有了不同的意義。雅各伯之路一視同仁,它不會偏袒或給予任何人優勢,但它卻會把大家連繫起來。在雅各伯之路上,你跟所有人都一樣,雅各伯之路接納所有背負着行裝、信念或恐懼的人。你在路上投入多少,你的得著也將有多少,而這些得著所能夠深化的,亦只能屬於你。」(節錄於《撰於雅各伯之路上》非正式譯本)
來源:Alet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