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六(5日)早上抵達阿瓦利的巴林國家體育場,為當地教友舉行彌撒聖祭,這是教宗此行第三天的首項活動。約有三萬人參加了禮儀,他們來自阿拉伯半島北部宗座代牧區的四個國家,即巴林、科威特、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其它海灣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信友也在場。
教宗首先向在場參禮的信友表達「普世教會的關愛和關懷」。他說,教會「注視着你們、擁抱你們、愛你們並鼓勵你們」。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强調「越是謀求權勢,和平就越受到威脅」。基督的權能則是愛,「祂的權能需要的不是强暴的力量,而是愛的軟弱」。耶穌授予人「愛的權柄,這是因祂的名、像祂那樣愛的權柄」。那麽,如何行駛這權柄呢?
教宗說:「就是無條件地愛:不僅是在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我們感到要有愛,而是始終如此;不僅愛我們的朋友和近人,也要愛所有人,甚至是敵人。永遠愛及愛衆人:我們要對此略作思考。」
首先是「永遠愛」,這是耶穌對我們的邀請,即「永遠存留在祂的愛内,培養這愛,在我們所處的任何情況中都要實施這愛」。教宗解釋,不過,耶穌的目光是具體的,祂的愛「不是多情善感,好似在我們人際關係中不存在衝突的時刻、在各民族之間沒有敵對的因素那樣」。耶穌是現實主義者,祂「明確提到『惡人』和『仇人』(參閲瑪5:39,43)」。
「祂知道在我們的關係内每天都有愛與恨的情況發生;知道在我們心中每天都有光明與黑暗的搏鬥、許多善意和渴望與罪的脆弱之間的較量,而這脆弱常佔上風,將我們拖入邪惡的行為。」
今天,「在世界許多地區行駛的權力滋長欺壓和暴行、設法擴張自己的空間卻限制他人的、强行自己的統治而限制基本的自由,以及壓迫弱小者」。看到這些,耶穌感到難過。祂的主張「出人意外、勇敢、大膽」。祂要求我們「儘管有這一切,卻要永遠忠實地存留在愛内,在邪惡和仇敵面前也應如此」。教宗說,但人的反應只是「迫使我們『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就是「以所受到傷害的同樣武器來復仇」。
「耶穌大膽地向我們提出祂的全新、不同及難以置信的建議:「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同上,39)這就是上主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不要以調和的心態夢想一個由博愛推動的世界,而是努力從自己做起,開始具體而勇敢地活出普世友愛,即使受到傷害也擇善固執,阻斷復仇的增長,平息暴力,解除心靈的武裝。」
耶穌的邀請「首先並非針對人類的重大問題,而是我們生活的具體境況:我們在家庭中的關係、在基督徒團體内的關係、在工作和社會現實中維繫的關係」。跟隨和平之王的人必須始終保持和平。「若對一句惡言以更加凶惡的言辭來還擊,若對一記耳光再擊出另一記耳光,就無法創建和平。需要的是去除、折斷邪惡的鎖鏈、打破暴力上升、停止懷有怨恨、結束抱怨和自憐」。
教宗指出,「需要的是存留在愛内,永遠愛,這是耶穌為光榮在天之父、建設世間和平所指出的道路」。然而,愛「若僅限於那些讓我們同樣得到愛的人的狹窄範圍」,是不夠的。於是,教宗進入「愛眾人」的主題。
「為成為天父的子女和建設兄弟姐妹的世界,真正的挑戰是學會愛眾人,包括仇敵在内。『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同上,43-44)事實上,這意味着要選擇沒有仇人、不把他人視為要克服的障礙,而是應愛護的弟兄和姐妹。愛仇敵是將天國的映像帶到人間,是讓天父的目光和旨意降到世上,祂不區別對待、不歧視,而是『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同上,45)。」
教宗强調,「耶穌的權能是愛,耶穌以我們認為超人的方式授予我們如此愛的權柄。然而,這樣的能力不能僅是我們努力的結果,卻首先是一份恩寵」。這份恩寵需要再三請求:「耶穌,祢愛我,請祢教我如祢那樣去愛。耶穌,祢寬恕我,請祢教我如同祢那樣去寬恕。請祢打發祢的神,愛的神降臨在我身上!」
「我們要這樣請求。因為我們經常向上主提出許多要求,但懂得像基督那樣去愛,這對基督徒是至關重要的。愛是最大的恩典,若我們在祈禱中為上主騰出空間,若我們在祂轉變我們的聖言中,在祂掰餅的革命性的謙卑中接納祂的臨在,我們就會得到這份恩典。如此一來,使我們的心僵化的圍牆就慢慢地倒下,我們就會找到對衆人施予慈悲善工的喜樂。」
教宗最後總結道,「於是我們就會明白,真正幸福的生活是透過真福八端來度過,以及在於成為和平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