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生神父
誠實守信,不說謊話
利瑪竇十分注意個人的修養,從來不說謊。他在南昌時,因為每天要接待很多的客人,使他疲於應付。有一位朋友建議他吩咐僕人告訴訪客「利神父不在家!」他回答說:「我們基督徒絕對不說謊話」。結果,南昌人士很快便開始流傳:「這些人不說謊。」他們認為,這有如使死人復活般的奇迹。利瑪竇聽到了很高興,因為他知道為了接受信仰,人們就必須相信傳教士。他在著作中也很不願誇張,他在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第四版(1603年)的一個注釋裡說:「非敢無據妄作謾世求新」。
重視友誼,聆聽他人
利神父的第一本中文著作是《交友論》。他喜歡多聽別人說話,甚至連續聽幾個小時,自己卻很少開口:這是交友的有效方法。從《交友論》所引用的許多西方文學家和哲學家的名言,就可以知道利瑪竇還在羅馬唸文學和哲學時,已經非常重視友誼。他所引用的名人並不都是基督徒。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環境中,利瑪竇早已發現非基督徒文化中常有許多很值得接納的人文價值。所以他也很願意從中國的文化中吸取各種人文價值,來豐富自己的交友理論。所以他跟中國朋友交往時,就很喜歡聆聽,重視他們的建議,也因此贏得了很多珍貴的友誼。
以血汗代替殉道
利瑪竇寫了不少的書,交了許多朋友,研究了很多問題,作事聰明、睿智,他對自己要求很多。他對朋友說:「忙不過來,沒時間呼吸,甚至有一天忘了開彌撒……客人那麼多,有時候我來不及吃飯;我很早就要吃飯,否則客人來了我只好守齋。」1608年間他說:「整天在客廳談話,每三、四天去回拜,這些工作超過我的體力,但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標也不得不這樣做。」他晚上很多次談話,談得很晚,快到午夜,他告訴客人,他現在必須唸日課,客人才告辭。他知道他不會長壽,因為工作太辛苦。他完全遵守教會的守齋規則,守齋時連魚也不吃,因為中國人守齋時不吃魚;同時他也不要因守齋而減少傳教工作。四旬期中如果晚上要請客,他一整天甚麼都不吃;他說:「還好,我的腸胃不錯,如果痛了就忍耐吧!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他們的信任。」利瑪竇說自己的工作不是收割,也不是播種。
剛到中國,利瑪竇學中文三年之久。1585年,他說盡量學習適應並喜歡這個地方。「我已經會講流利的中文,也能夠在我們的聖堂講道理……我會寫幾千個字,很多書我會自己看,如果有人幫忙,甚他的我也會看」。過了七、八年之後,他跟范禮安神父討論決定重新請一位老師,因為他已經發現,若要在中國有效地宣講福音就必須著書:這樣可以對整個中國說話,於是便請了最好的一位老師,每天上課兩小時,另外還練習作文。他已經七、八年沒有當過一名學生,因為覺得很苦,但當時他以41歲之齡再次成為學生的身份。他說:「在我年老時,重新作小學生。但這不算甚麼,因為是為了本來自己是天主而為了愛我而成為人的那一位而作的。以後他就開始寫《天主實義》。1608年,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使其他的神父努力學習中國的書籍,學習寫作,因為在中國寫書比說話更有效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