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教理》指出,我們能在聖經中找到祈禱的模範。亞巴郎便是其中一個。「亞巴郎是祈禱的模範,因為他在天主面前行走,聆聽和服從祂的話」(《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36點)。
天主的臨在。祈禱需要的是行在天主的臨在中,經常提醒自己,天主是和我們在一起的。祂親自走近我們,與我們同行(參閱路24:15)。不論我們在那裡,無論我們在做甚麼,我們都是在那處境中能聽到天主的聲音。
聆聽和服從。祈禱需要聆聽和服從,因為天主首先說話。是祂發起了對話。「祂先來尋找我們」(《天主教教理》第2560點),即使我們沉溺於罪惡中。「上主天主呼喚亞當對他說:『你在那裏?』」(創3:9)。
「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咒罵那咒罵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創12:1-3)。嘩,不可思議。但亞巴郎沒有因為這樣向天主要求任何證據或保證。「亞巴郎遂照上主的吩咐起了身,羅特也同他一起走了。亞巴郎離開哈蘭時,已七十五歲」(創12:1-4)。到了那年紀,任何人都想乞求天主改變主意,提議祂尋找一位年輕點的人吧。但亞巴郎「聆聽和服從」(《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36點)了。上主所吩咐的,他全部遵行。
信德。「他的祈禱是一項信德的戰鬥,因為他在受到考驗時,仍堅持到底」(《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36點)。
他「依然相信」天主會按祂所應許的賜給他一個兒子。在依撒格出世以前,亞巴郎已經等待了25年,即是100歲(參閱創17:17)!不過信仰的最後考驗還未到來。
「這些事以後,天主試探亞巴郎說:『亞巴郎!』他答說:『我在這裏』。天主說:『帶你心愛的獨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在我所要指給你的一座山上,將他獻為全燔祭」。亞巴郎次日清早起來,備好驢,帶了兩個僕人和自己的兒子依撒格,劈好為全燔祭用的木柴,就起身往天主指給他的地方去了」(創22:1-3)。我們都知道故事如何結束,但是亞巴郎在履行天主的指令時,其心中必定忍受了極大的悲痛,且「依然相信」善會從當中出現的。
代禱。「此外,亞巴郎在自己的帳幕裡蒙上主探訪,將其計畫託付給他時,他便滿懷信心地大膽為罪人代禱」(《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36點)。
「亞巴郎近前來說:『你真要將義人同惡人一起消滅嗎?假如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你還要消滅嗎?不為其中的那五十個義人,赦免那地方嗎?……』上主答說:『假如我在索多瑪城中找出了五十個義人,為了他們我要赦免整個地方』」。
「亞巴郎接着說:『我雖只是塵埃灰土,膽敢再對我主說:假如五十個義人中少了五個怎樣?你就為了少五個而毀滅全城嗎?』他答說:『假如我在那裏找到四十五個,我不毀滅』」(創18:23-24,26-28)。
然後,亞巴郎請求四十個,繼而再請求三十個,直至降下到十個。天主答應他,會因為這十個而寬恕這座城市(創18:32)。但不幸的是,祂連十個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