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前一陣子,我們談論過,透過理性,人能夠察覺到天主的存在(參閱《速食哲學》第78篇)。人也能夠察覺他和神之間的關係。宗教是出自人的本性(參閱《速食神學》第3篇;《速食哲學》第76-77篇)。戴爾都良(Tertullian,公元150-220年)說及《天生的基督徒靈魂的見證》(“testimonium animae naturaliter christianae.” Apologeticus pro christianis 17.6; Patrologia Latina 1:377)。
這種關係的特點是祈禱。人透過理智能夠認識天主的存在,人本性地透過某些宗教與天主進行聯繫,因此,人本性地去禱告。
如果我們在所有文化中都能夠找到宗教,那麼我們也會在所有文化中找到祈禱這行為。「即使在人犯罪堕落後,人仍有能力確認其造物主,心中仍嚮往那使他存在的那一位。所有宗教,尤其整個救恩的歷史,都為人對天主的嚮往作證,其實是天主首先不倦地召喚每一個人在祈禱中與祂奧妙地相遇」(《天主教教理簡編》第535點)。
2011年5月4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以祈禱為主題,解釋了這個普遍的現象。教宗列舉了古代文化中的具體祈禱例子。
埃及。教宗本篤十六世引用了古代的禱文。「我的心靈渴望遇見祢……是祢讓我遇見黑暗,求祢創造光明及我,使我能夠見到祢。你的臉面轉向我吧」(A. Barucq – F. Daumas, Hymnes et prières de l’Egypte ancienne, 巴黎 1980)。
美索不達米亞。「噢,天主,祢連多大的罪都能夠忍受,赦免我的罪吧……看,上主,對祢已經疲倦的僕人身上吹氣吧:不要延遲寬恕他。減輕祢的嚴厲懲罰吧。賜與我能夠重新呼吸,擺脫自己的枷鎖,鬆開束縛我的腳鐐」(M.-J. Seux, Hymnes et Prières aux Dieux de Babylone et d’Assyrie, 巴黎 1976)。
希臘。柏拉圖寫下他老師蘇格拉底的祈禱。「賜與我靈魂內在的美,以及使所有外在的財物和我的內在取得和諧。願我視有智慧的人富有;願我擁有只有自控的人才能承受或忍受的財富」(Plato, Phaedrus)。
羅馬。來自一位羅馬作者:「祢是神聖的,無論是哪個時代,祢都是人類的教主,在祢仁慈的雙翼下,祢經常協助凡人,向苦難中的人獻上母親般的溫柔愛意。沒有一日或一夜或一秒祢不是在給予我們好處的」(Apuleius of Madaura, Metamorphoses ix, 25)。
同樣是在羅馬,馬可斯.奧古斯都(他在公元161-180年為羅馬帝國皇帝)在其著作《沉思錄》寫道:「誰說眾神在依賴我們的事情上不會幫助我們呢?所以,開始向他們祈禱吧。你之後便會有所發現」(Dictionnaire de Spiritualité xii/2, col. 2213)。
教宗本篤十六這樣總結他的反思:「按剛才討論過的不同文化的祈禱例子,我們能見到宗教層面的見證,對天主的渴望是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並在舊約和新約中找到圓滿和完整的表達」。
是的,其實祈禱是為每一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