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歷任教宗關於守齋的教導

梵蒂岡新聞網訊)從聖灰禮儀星期三開始的四旬期懺悔補贖的靈性之旅有三個基本要素:祈禱、守齋和行哀矜。特別是守齋,不應該只從形式的層面來理解。正如教宗方濟各多次提醒我們的,如果我們效法善心撒瑪黎雅人的表樣,那就真的很有意義。如果你度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過着「不浪費、不丟棄的生活」,就有其價值。

何為上主需要的守齋?

四旬期是守齋和懺悔的特定時期。但何為天主需要的守齋呢?教宗方濟各於 2018年2月16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晨禱默想中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選擇食物」的問題,而是該度「謙遜」的生活「始終如一」地承認並改正自己的罪過。這來自聖經的教導:「低頭如同蘆葦」,即「謙卑自己」,反省自己的罪過。教宗強調,這是「上主想要的守齋:即,真實、言行一致」。

守齋的價值是甚麼?

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禁止我們食用一些對我們的身體有益和有好處的東西,對我們基督徒究竟有何價值和意義。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四旬期的文告中回顧了聖經和基督徒傳統的教導:「為躲避罪過和引人犯罪的一切,守齋是一種重要的幫助。為了這緣故,在救恩史中,多次出現要人守齋的邀請。事實上,聖經一開始,即出現上主命令人不可食禁果。由於我們都承受着罪惡和罪惡的後果的重壓,因此,守齋成為一個使我們恢復與天主的友誼的工具。」根據新約的教導,教宗本篤十六世強調真正的守齋是指吃那「真正的食糧」,就是承行父的旨意(參閱若4:34)。

守齋代表着甚麼?

因此,在四旬期靈性之旅中,守齋並不是簡單地禁戒食物。事實上,它代表了「一個複雜而深刻的現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 年 3 月 21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對青年人講話時強調了這一點:「守齋是一個像徵,它是一個標誌,是一種嚴肅而振奮的呼召去接受或做出棄捨。棄捨『自我』,即放棄太多的奇思妙想或不健康的願望;棄捨自己的惡習、暴躁的衝動和不正當的慾望」。守齋意味着限制許多慾望,好能有充分的自製力,學會調整自己的感情衝動,培養向善的決心意志。若望保祿二世進一步指出,守齋意味着「捨棄自己的某些東西,以滿足兄弟的需要,從而成為善行與仁愛的操練」。

更好的守齋是甚麼?

四旬期是捨棄與懺悔的時期,但也是「共融和團結的時刻」。教宗保祿六世在他1973年的四旬期文告中強調了這一點,邀請我們聆聽先知依撒意亞的敦促:「這不是我所喜歡的齋戒嗎?……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參閱依58:6-7)。教宗指出,這些敦促反映出當代人類的關切,因此每個人「真實地參與所有人的苦難和貧困」。

最後,回顧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教導,他在1963年四旬期開始之際的廣播文告中指出,教會「不是引領她的子女進行簡單的外在操練,而是根據先知們古老的教導,為了弟兄姐妹們的益處而致力於愛與慷慨的行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