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天主教澳門教區聖若瑟修院兩名修生——陳柏霖及鄧浩文——上週六(4日)在主教座堂早上7時45分的平日彌撒中,在李斌生主教手中領受輔祭職。彌撒由李主教主禮,教區秘書長劉偉傑神父、聖若瑟修院培育團成員杜亮神父共祭。
誦讀福音後,由劉神父逐一唱名,領職的兩位修生各回答「到」,並走到主教前行禮致敬。在講道中,李主教鼓勵教友要為牧者、為聖召祈禱,特別是澳門教區的聖召祈禱,祈願更多青年能奉獻自己給天主。
主教指出,兩位修士已修道五年、修讀神哲學的最後一年;現時,他們已踏入第二個階段,好能準備自己進入執事職的收錄禮。他又說,一般修生均需要接受七年的培育,這段時間回應天主的召叫絕不容易,每名牧者也不是容易的:「經過天主的揀選與憐憫,有着天主的幫助,才能堅守其職。」

李主教引用當天的讀經及答唱詠,指出真正牧者的含意,同時請教友為兩位修生及所有神長祈禱,好能學習成為相稱的牧者,「希望他們能夠相似基督,因為基督就是我們的牧者。真正的牧者就如上主一樣,能讓他們卧在青綠的草場,走近幽靜的水旁,使他們心靈舒暢並帶領信友走過陰森的幽谷。成為相稱的牧者,就是要模仿着主基督,作天主的使者、中介。」
講道後,主教向他們覆手降福,並向二人授予聖盤,寄語他們要「以相稱的生活,為主的祭台和教會服務」。及後,主教向他們覆手降福,並向二人授予聖盤,寄語他們要「以相稱的生活,為主的祭台和教會服務」。
來自香港的陳修生,完成英文學士學位後曾擔任教師及辨別修會聖召。及後,移居澳門繼續分辨天主對他的召叫成為司鐸。而鄧修生,來自澳門,在葡國獲得醫科學位後,便回應天主的召叫加入修院,每名修生在升執事及晉鐸前,均需要領受「讀經職」,二人去年已領受該職務。

在羅馬天主教傳統中,教會內共設七品神職,分別是:一品司門職、二品讀經職、三品驅魔職、四品輔祭職、五品助理副祭、六品副祭、七品司祭。一至四品為初級神品(小品),五至七級為高級神品(大品);大品神職均要求終身獨身。
在《天主教法典》第1035條指出:「(一項)陞執事前,無論是終身或暫時的,須先領受讀經職及輔祭職,並經過相當時間行使該職務。(二項)授予輔祭職與執事聖秩之間,至少須有六個月的間隔。」
在教宗保祿六世自動宗座詔書《某些職務》(Ministeria quaedam)中亦提到:「執事與司鐸候選人都應接受讀經及輔祭職,除非已經預先接受;他們也應該有一段適當的時間去實行這些職務,以便為服務聖言及祭台作更好的準備。」
又按2016年教廷聖職部公布的《司鐸聖召的禮物》中所載:「每個[司鐸]候選人的成熟程度,以及培育時機,應授予修生們讀經職和輔祭職,好讓他們履行一段時間的職務,更好地準備將來服務於天主聖言和祭台。讀經職將向修生提出任由天主聖言改變自己的『挑戰』,而天主聖言則是其祈禱和學習的對象。輔祭職的授予則要求更深刻地參與基督的奧跡,祂在聖體中交付自我並臨在於聖體、聚會和兄弟身上。因此,藉着靈修上適宜的準備,這兩種職務使修生們更強烈地活出成型階段所要求的;所以,在這一階段宜為領受讀經職和輔祭職的人提供履行其相應職務的具體方式,不僅在禮儀中,也包括在要理講授、福傳工作和為近人服務中。」
1972年,教宗保祿六世在《某些職務》將小品以及五品制加以改革,取消小品制,但保留兩種職務(Ministry):讀經職和輔祭職【註】。此兩種職務可委托予教友,並需要派遣已準備好及接受培育的平信徒為讀經員或輔祭員;但執事及司鐸候選人在晉秩前,都應領受此兩項職務。
【註】輔祭職的職責基於祭壇上的服務並在聖祭中協助執事和司鐸完成彌撒聖祭。特別在大禮彌撒中,此職務更加不可少。於《天主教法典》845條所說的職務人員不在場時,或是由於健康、年齡或其他牧靈職務,不克盡職時,或者由於領聖體的人數過多,而致使彌撒時間過分延長時,輔祭員可以非常務送聖體員的身份,幫助分送聖體。 在同樣的特殊情況中,輔祭員也可被委派明供聖體,供信友朝拜,並在結束時,將聖體置回,但不得以聖體降福信眾。」
「如有需要,輔祭員也要負責教導那些暫時被委託在禮儀中輔助執事或司鐸的信友,例如:恭捧彌撒經書、十字架、蠟燭等,或其他類似的職務。如果輔祭員能日益熱誠的參與感恩祭,藉以得到滋養,並加深對感恩祭的認識,則會在執行職務時,更為稱職。」
輔祭員也在詔書中矑列:「輔祭員,由於他以特殊方式被指派為祭台服務,應該學習所有與公共敬天之禮有關的事物,並努力了解其內在的精神意義。因此,他要每天把自己完全奉獻於天主,並要以莊重尊敬的舉止,在聖堂中成為眾人的榜樣。同時,輔祭員應對基督的奧體——天主的子民,特別對病弱者,具有真誠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