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傳統的主顯節降福家居禮

2023年1月6日

文:一朵小白花

「主顯節」原本是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在古代的思想脈絡中「主顯」(Epiphaneia)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一位神出現,使人肉眼可以看見。這個原本是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很早便和「耶穌受洗」連結在一起,後來又融入耶穌在加納「變水為酒」的紀念。(參見天主教台北總教區教理推廣中心

由第四世紀開始,羅馬天主教會便固定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聖誕,並在1月6日、即耶穌聖誕後的第12天,來慶祝主顯節,但為牧民需要,許多教區將主顯節移至1月6日前後的主日舉行。而主顯節,就是紀念耶穌把自己顯示給世人的三個核心事件:賢士來朝、耶穌受洗、變水為酒。

從中世紀起,根據教會的信仰傳統,每到主顯節當天或前夕,教友可以與家人一起舉行降福家居禮儀,外文又稱「The Chalking of the Doors」(粉筆抹家門),是一個尋求天主在此年祝福這門生活、工作或探訪入內的人。這一幕很熟悉,在《出谷紀》中,以色列民就以羔羊的血塗在門楣,讓天主越過此家、不受災禍(參閱出12);但是,這個「粉筆抹家門」的祈禱禮,卻是一個邀請的「徽號」、邀請天主時常臨在我們當中,並祝福我們的家。

在《申命紀》中又提到:「你應牢記在心,並將這些話灌輸給你的子女……又該繫在你的手上,當作標記;懸在額上,當作徽號;刻在你住宅的門框上和門扇上。」(申6:6-9)全家人一同進行,表示全家宣認在新的一年以耶穌基督成為一家之主。所以,這個小小的傳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其中一種光榮天主的實際方式。

這個小小的祈禱有一條方程式,而每一年也會有少許改變:

西元年數字 * C + M + B * 西元年數字

以今年為例,則是:20 * C + M + B * 23

C + M + B 取自拉丁文「Christus Mansionem Benedicat」,意即「願基督降福這一家」;同時,「C、M、B」也取自三位賢士名字的頭一個字母,即「Casper(卡士帕)」、「Melchior(梅爾奇奧)」和「Balthasar(巴爾達沙)」。

傳統上,有指卡士帕來自印度,梅爾奇奧來自波斯,巴爾達沙來自阿拉伯,因此,在某些「三賢來朝」的畫作中,可見三賢均有不同的膚色,代表不同的民族前來朝拜耶穌、普世的君王。

歡迎各教友掃描二維碼,下載有關禮儀經文及程序。

資料來源:天主教台北總教區教理推廣中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