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丙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被人跟縱及騷擾是極度不安和令人厭煩的。相信我,可惜我曾遇到一些類此的不愉快經歷。因此,我完全理解在本主日福音(路18:1-8)的比喻中,那位不義法官的反應:為那不斷煩擾他的寡婦伸冤,只為了不再讓該寡婦糾纏自己。
這種堅持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變得完全合理的:第一是追求公平正義,第二是在禱告中祈求。在任何其他情況下,這都是十分討厭的。透過幽默地將這兩種情況放在一起,耶穌再次突顯自己是一名出色的講故事者,並有效地帶出自己的觀點。
但這樣究竟有甚麼意思呢?我們明白那不義的法官「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這性格只是一種修辭,當然不能作為比喻來形容天主。不幸的是,我們經常將天主視為一個隨意的人物。只要我們可以找到某種特殊的禱文、禮儀或敬禮,我們就可以「操縱」祂,以為只有我們堅持祈禱,才能說服天主給我們想要的東西,不管我們的要求有多好。祈禱不只是懇求,更是聆聽。
要理解這個比喻,便需要著重於那名寡婦的信德。那名寡婦堅持她自己的要求,因為她深信自己要求的原因是善的。她認為自己所要求是公義的,她對此充滿信心。
鑑於天主不像這位法官般武斷和輕率,祂認為我們都是「祂所揀所的」,因此我們能自問:我是否深信我所祈求的是甚麼?我是否對天主全然開放,藉着祈禱,讓天主煉淨我內心的同時,我亦煉淨我祈求的內容?
一個例子。你們許多人都知道力克.胡哲(Nick Vujicic),他1982年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出生時已沒有手也沒有腳。當他十歲時,曾意圖自殺,因為他不能理解一位慈愛的天主,如何將他創造得如此缺陷。但是,他每晚堅持祈禱,流着淚地祈求天主讓他奇蹟地長出四肢……結果第二天早上,他發現自己枕頭全濕透了,但仍然沒有四肢。
在他15歲時,當他在福音中閱讀到,耶穌如何醫治生來便瞎眼的人(參閱若9),便發生了轉變。耶穌說,那瞎子天生便是如此,好能讓天主的作為能藉着他彰顯出來。正如力克憶述:「在那一刻,信德來到我這裡,而我切切實實地感覺到平安。」他意識到,在他的奮鬥中,他並非獨一無二的。他開始接受及擁抱自己缺乏四肢的事實,並透過學習不同的技能,讓自己能培養高度自主及專業上的能力。
正如那堅持不懈的寡婦一樣,力克不停地敲上主的門,但這一次,他懷着堅定、不被動搖的信念,深信天主不會犯錯,深信天主對他有一個美善和喜樂的計劃,而且為了完成這計劃,天主美妙地創造這樣子的他。他只需要發現這計劃是甚麽。
力克曾在祈禱中說:「天主,祢欠我一個解釋!」他堅持他的禱告需要有一個答覆。他慢慢地明暸,他生命的目的就是要為其他人給予希望:「我開始將我失去四肢的事實,視為一種資產。不會說我語言的男女和小孩,只要看到我便知道我已經克服了許多挑戰。他們知道,我的課堂一點來得也不易。」
時至今日,力克擁有一段美滿的婚姻,並育有四名子女,同時是一名暢銷書的作家,也是一名廣受歡迎的勵志演講者。他走遍世界各地,為受苦者帶來希望,為許多面臨絕望的人加強信德。他說:「有時候我們等待奇蹟,即使我們沒有得到奇蹟,但有時天主想使用我們作為奇蹟。」
這個堅持寡婦的比喻,並不是一個故事,去指出要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停地祈禱。這比喻鼓勵我們在祈禱時繼續相信,即使在最艱難的困境中,透過我們不同生活環境的經歷,有個「愛的命運」確實在等待着我們。我們需要相信,在此世上,帶着自己的局限和恐懼,可以完成天主為我們安排的計劃;祂的計劃,都是為我們、為他人的美善和祝福而設計的———不論別人怎麽想,就是一個能讓生活都富有意義、充滿目標的計劃,。
這份信德,就是耶穌希望我們擁有的:面對着自己的局限、內心的掙扎,以及最暗藏的恐懼,我們仍然耐心地跪下,不是期望這一切奇幻地消失,而是為讓天主通過一切遭遇,使我們為世人轉化為一個「愛的奇蹟」。雖然常常世人跟那位法官一樣地「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這種祈禱會使許多在痛苦當中人感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