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教區歷史檔案及文物處辦公室主任(1)
葉家祺:檔案和文物工作,每次都是全新的相遇
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已逾四個世紀,除了各聖堂和朝聖地記載和見證着教會在亞洲的歷史外,四百多年來的每一份文件、檔案及每一件文物,均承載着澳門天主教會的痕跡。要保存這些歷史遺產,需要特別的部門。《號角報》今期邀請教區歷史檔案及文物處辦公室主任葉家祺,與我們分享該部門的工作,以及保育與修復檔案文物的種種挑戰。
我們知道,您們的機構是一個建立不久的組織,能否向教友簡介一下呢?
「檔案處」全稱為「天主教澳門教區歷史檔案及文物處」,成立於2020年天主之母節(1月1月),為主教公署轄下之行政單位,主責進行歴史檔案及歷史文物之相關管理工作。
顧名思義,檔案處就是儲存檔案的機構,包括整個教區所有曾出現過的,現存和已銷亡的人物、事件、機構、組織和物件。我們根據《國際檔案著錄標準(通用)》原則,並配合教區發展需要,將文件歸納到檔案處。一些比較著名的例如:《晨曦》、紅街市牧民中心、教區社會福利服務秘書處、莫慶恩神父等等的資料檔案及文物。
您們的辦公室在哪裡呢?
我們的辦公室主要分為「歷史檔案室」及「文物室」。歷史檔案室設於主教公署地面層,透過線上或電郵可以申請可到訪參閱歷史檔案資料;而文物室則設於崗頂聖若瑟修院內,附設的工作室空間相對較大,能更妥善地保育不同類型的文物。兩個地方均設有展覽空間,展示教區的文獻,歷史檔案及文物,歡迎透過網上預約參訪。
您們的運作又是怎樣呢?工作範圍又包括甚麼?
我們的工作有四個範疇:檔案編目與管理的工作、文物編目與管理的工作、與檔案文物相關的保存與修復工作、檔案與文物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例如教區年報、歷史研究的文章等)。
位於主教府內的檔案室,現時約有多少檔案呢?這些檔案又包括甚麼呢?
檔案室主要以紙本檔案的儲存為主,估計約有超過一百萬頁相關的檔案和文件。原則上,檔案室處理的歷史檔案定義為十年,例如:一個檔案建立了十年或以上,而且又不是常用的檔案,便能歸類為歷史檔案,我們會根據程序為之進行檔案著錄,以供日後使用。
一般檔案分類主要分為「現行檔案」(Common Archives )和「歷史檔案」(Historical Archives);如按教會法規,便多了一類:就是機密檔案(Secret Archives),這是教會法所規定的。機密檔案只有主教才能查閱,也只有主教才有權力安排將其修復與否。
教區的歷史檔案主要由七個「全宗」組成。我們的工作是按照教會內各機構和組織的來源(Provenance)進行劃分及編目,編目完成後按檔案之利用條件予以查閱。
在處理歷史檔案或文物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怎樣的難題呢?
我舉一個例子,上世紀有一部分文件都喜歡使用「牛油紙」為載體。因為當年的牛油紙使用起來較為方便、輕巧及容易攜帶,亦能把貼有相片的一頁包覆保護。但是,如要長久保存的話,我們需要更多預防措施,沒有妥善保存的話會增加後續取閱或保存的難度。例如:牛油紙除酸難度和對水份的敏感度都很高,增加了保存的困難,同時也增加修復的難度。
以往教區的文件都是以西文為主的手稿,墨水會掉色、消失固然是常見的問題。但又有另一種名叫鞣酸鐵的墨水(Iron gall ink),當年是一種名貴的、礦物性的墨水,其賣點為「永久不脫色」。但是,現在我們發現缺點是會腐蝕紙張,所以會出現紙張破損、有洞的情況。我們知道,有許多文件都有被蟲蛀、因天災人禍而受損的情況,但鞣酸鐵墨水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是本身高濃度的墨水損害了其載體,會沿著字的痕跡腐蝕紙張,令紙張永久受損,我們就是遇到不少這些情況。
您提到您們也會處理文物,它們是如何分類的呢?
教區文物的分類按不同的情況區分,目前共計16類。按目前估算,還未計算其他堂區的文物編目,在聖若瑟修院待處理的文物約有兩萬件左右。
為何不在主教府也處理這些文物,而是要到聖若瑟修院呢?
教區有部份文物為聖像,祭衣等較大型的物件,而聖若瑟修院能更有效地處理這些文物。我們的工作重點在於製作目錄和提供收藏及展示的方案,根據《教會法》的規法,我們需要製作一份文物目錄(catalogue),以便記錄所有文物的所在地,這是聖教會給我們最主要的使命。
除此之外,我們每天就是分秒必爭地去保育教會的檔案和文物,最基本的是減低其損毀的程度,讓它們能延續壽命。我們保護文物前,首先會檢視該文物的保存狀況和進行初步的價值判斷。例如一本已損毀的古書,內容通常具有一定價值。但它封面是否需要保存?還是進行更換就可以?因為有些封面是以該時代獨特的製作方式或以特別的物料製作,所以我們要先作各方面的檢視才能鑒定該如何保留和修復它們。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