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我了解在人生、在生活中迷失的那種感覺,不再有一個能稱之為「家」的地方、不知道下一步該做甚麼等情況所帶來的失落與悲傷。這一種可怕、能癱瘓任何人的經歷。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外在的問題或他人的影響,而導致我們在生活中迷失;又有時是因為我們遵循危險的思想軌跡或按不準確的假設去行事,而感到迷失。然後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的思想和心靈中,確實有非常黑暗與複雜的深處,在那情況下,只有天主才能拯救我們。
在生活中迷失,並不只是個人的問題,因為我們失去方向時,會大大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特別是我們的家庭或其他親近的關係。這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整個社會甚至文明也可能會喪失道德底線。歷史教導我們,在某些時期,整個社會團體和國家都踏上毀滅之路。近年來——只是提及最近發生的事件:突發的醫療衞生事件、國際衝突、核危機、氣候危機等處理方式,已讓我們懷疑人類會否再度迷失方向。教宗方濟各早前遺憾地指出:「我們也強調:如此具有歷史性的進展,的確偉大而令人稱道,但伴隨而來的,亦有道德的敗壞,持續對國際間的行動造成影響,以及靈性價值和責任的日益削弱,導致人們普遍感到挫折、被孤立且失去希望(……)。張力隨時可能爆發,武器彈藥日益積聚,因為整個世界都被不安、幻滅和對未來的恐懼所籠罩,為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心態所掌控。我們亦指出『重大的政治危機、不公義的情況和自然資源未能公平分配……綜觀全局,儘管各種發展是無可否定的,但我們似乎未能邁向真正重視人性的未來。」(《眾位弟兄》通諭,29)
本主日,我們會讀到《路加》福音第15章中三個強而有力的比喻,它們均集中在「失去與尋找」的主題上。內容中迷失的東西,是:亡羊、遺失的達瑪(銅錢)及離家出走的蕩子。它們都象徵着人類在意義、方向、歸屬感上迷失時的「缺失部分」。我們渴望一種愛,一種能擁抱自己破碎的生命並令其再新完整起來的愛(亡羊與其他的羊重聚);一種能幫助我們恢復自己的價值和我們所做的事情的價值(遺失的銅錢)。一種能彌補我們過去的錯誤,並給予我們一個能重新開始的家(迷失的蕩子)。
然而,這三個比喻的真正主角,並不是那些「迷失者」,而是那位「尋回者」:那牧者有勇氣將99隻羊獨留在曠野裡,去尋找迷失了的那一隻;那婦人在黑暗中努力尋回珍貴的銅錢;那父親跑去迎接兩名愛子,先是叛逆後回頭的蕩子,後是憤憤不平、滿懷妒忌不願參加宴會的長子。
天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尋求者,也希望祂是尋獲者。最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人生與經歷中容易迷失的盡頭時,在天主的內心中只有喜樂。我們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自私、精神上的自戀、道德上的偏執或對天主的頑固與反叛,這些很多時都是導致我們迷失的原因,而這一切均造成的痛苦與淚水,都會在慶祝的快樂中消逝:「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路15:32)到最後,只會剩下喜樂。歡宴、慶祝必須是公共的,團體性的,因為作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我們的命運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我們容許天主尋找我們,一切都會被天主仁慈憐憫的愛所救贖。
這就是仍在尋找的原因。天主透過我們、就是透過教會繼續尋找亡羊、遺失的銅錢和迷失的蕩子。這是教會不能忽視的使命,因為這是教會存在的核心理由。我記得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首份通諭《人類救主》(Redemptor Hominis)中一段感人的話:「教會不能放棄人,因為人的命運,即他的被選、被召、生與死、得救或喪亡,與基督是密切和不能分開地連結在一起。[…]甚至由於自身的柔弱無能及向惡成性,往往做出本心不願做的事,而要做的卻沒有做到。[…]這個人是教會的路——在某種意義上,這條路是教會應走的其他道路的基礎——因為人,任何人沒有例外,都為基督所救贖,而且基督和人、和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是結合在一起,即使人並未感覺到。(《人類救主》通諭,14)
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不論多麼迷失,毫無例外,都是透過教會被基督尋找的。希望一旦被找到時,我們願意反過來成為尋求者,因為沒有人是單獨被救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