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上主日(4日)舉行教宗若望保祿一世阿爾比諾.盧恰尼(Albino Luciani)的冊封真福大典,由教宗方濟各主禮,逾500位樞機、主教、司鐸和執事共祭及襄禮,在場約有二萬名信友參與。
有「微笑教宗」之稱的新真福,是教宗聖保祿六世的繼任人,但他在位只有33天,在1978年9月29日離世,其列品程序由巴西教會推動,但過程頗為緩慢達19年。9月29日是三位總領天使的瞻禮,教宗方濟各欽定每年8月26日為「微笑教宗」的紀念日,當天是他當選成為263任伯多祿繼承人的日子。
在冊封大典上,呈送到祭台上的新真福的聖髑,是一張有親筆字跡的白紙,那是1956年所寫的關於信望愛三超德的省思,盧恰尼教宗用來作為1978年9月13、20、27日公開接見要理講授的參考内容。
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新真福活出了「福音的喜樂、不妥協、一直愛到底」,他「具體踐行使徒的貧窮,這不僅是不貪戀物質財富,也尤其是克勝將自我放在中心及尋求自己光榮的誘惑」。他是溫良和謙卑的牧人,追隨耶穌的表樣,將自己視作「值得讓天主在上面書寫的塵土」。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用微笑來傳達上主的仁慈。「一個擁有快樂的面孔、安詳面孔、微笑的面孔的教會是美好的,這樣的教會從不關上門窗、内心不會凝重、不抱怨、不懷恨、不憤怒、不急躁,也不會悶悶不樂,不會懷舊因而落入向後倒退的誘惑。」
教宗結合當天的福音,繼續論述若望保祿一世的聖德。福音敘述「有許多群眾與耶穌同行」(路14:25),耶穌向這些人說的話不吸引人卻非常嚴格:誰愛祂若不超過愛自己的親人、誰不背負自己的十字架、不遠離塵世的財富,就不能做祂的門徒。
教宗說,「許多人因耶穌的話語而著迷,因祂的舉動而驚訝,因此他們把耶穌視為他們未來的希望」。這樣的情況「在今天也會發生,尤其在個人和社會危機的時刻」,在我們「變得較脆弱」的時候。「我們信賴那種會投機取巧和耍手腕的人」,他們卻利用社會上的恐懼,許諾將解決各個問題,「而實際上,他們只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權力、自己的形象,以及掌控事物的能力」。
「天主的風格與這些人不同,因為祂不利用我們的需要,從不利用我們的軟弱來抬高自己。祂不願以欺騙來引誘我們、不願廉價地施予喜樂,對海洋般的人群不感興趣。祂不崇拜數字、不尋求共識,不是個人成功的偶像崇拜者。相反,當人們欣喜若狂地跟隨祂時,祂似乎很擔心。祂沒有被名望的誘惑所吸引,因為名望讓人著迷,祂卻要求每個人仔細分辨跟隨祂的動機以及由此而來的後果。」
許多人跟隨耶穌,也許指望祂去把他們從敵人的手中解救出來,認為祂「會奪取權力」,然後將之分送,或把耶穌視為「行奇跡的人,會解決飢餓及疾病的問題」。
「事實上,一個人可以出於各種原因去追隨上主,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有些原因是世俗的:在完美虔誠外表的背後,可能隱藏著純粹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追求個人的聲望,希望具有一個角色,使事情得到控制,並渴望占據空間和獲得特權,以及渴望得到認可等等。這樣做甚至能把天主當作工具來使用。」
但耶穌坦率地表明,跟隨祂「也意味着『背十字架』,像祂那樣背負自己和別人的重擔,使生命成為禮物,效法祂對我們慷慨和仁慈的愛」。教宗指出,這些是「投入全部生命的選擇」,耶穌因此要求跟隨祂的人切莫在這愛的前面放置任何事物。
由此可知,需要「注視祂多過我們自己,在從十字苦像汲取愛的過程中學習愛」。教宗方濟各也藉助盧恰尼教宗的教誨,幫助衆人懂得,天主對人類的愛「從未使我們的生命黯然失色,而總是照耀著我們,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是如此」。若望保祿一世説過「我們是天主永恆之愛的對象」。
「因此,注視十字苦像,我們應邀到達這愛的高度:要淨化我們對天主的錯誤理解和我們的封閉,要愛祂和教會内及社會中的其他人,也要愛那些與我們觀念不同的人,甚至我們的敵人。要去愛:即使要付出犧牲、沉默、不被瞭解、孤獨、受阻擋和受迫害的十字架。若望保祿一世說,這是因為,如果你想親吻被釘十字架的耶穌,你只能在十字架前彎下腰來,讓自己被荊棘冠上的一些刺刺到,那是上主頭上的冠冕。」
教宗勉勵衆人,需要往高處看、去冒險,而不滿足於「一種得過且過的信仰」,因為「如果因為害怕失去自己,我們便放棄奉獻自己」,那麽我們就會放下未完成的「關係、工作、受託付的責任、夢想,甚至信仰……而永遠不會邁出决定性的一步,不起飛、不為善去冒險,也不會真的為他人付出」。
相反,耶穌要求我們活出福音,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度一種「徹底」的生活,毫不妥協。這就是阿爾比諾.盧恰尼度過的一生。
教宗最後請在場信友們一起懇求這位「我們的父親和兄弟」,使我們得到「心靈上的微笑」,那種明澈而沒有欺騙的微笑。讓我們同他一起這樣祈求:「上主,請接納我原本的樣貌,我的缺點和缺失,但讓我成為你所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