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書情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信仰.書情】懸置桎梏般的前置

文:Joshua Un

推薦這本小書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它的內容深入淺出,是抄錄自作者聖週禮儀的講道。內容圍繞耶穌復活奧蹟和聖母的痛苦,讓讀者反省信仰的核心——死而復活的基督。其二是筆者想藉此機會,向讀者們介紹這位作者:耶穌聖嬰瑪利尤震神父(P. Marie-Eugène de l’Enfant-Jésus)。這位聖衣會的神父,文筆流暢,內容深入淺出,既有理論,也不乏經驗的潤飾。為熱愛認識「靈修」的人,他的作品,將會是一盞明燈,照亮着您與基督結合的路途。

收到這本書後,恰逢四天避靜,書中的內容就被當作默想的材料。「聖父於是在祂(基督)身上,把曾經被罪惡分離的一切,重新結合歸一」。罪惡與恩寵,人性與天主性。人性會在罪惡的高壓下,最後被死亡束縛,使之與天主分離。而恩寵是讓人與天主結合,分享天主超性的生命。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揭露上述的兩個事實,但憑着來自聖父的天主性,基督沒有被死亡束縛,反而戰勝了它。祢是兩性不可分割的結合,且身負世人的罪。祢奉行父的旨意,奉獻自己的生命。罪惡包圍祢,襲擊祢,但它達不到祢的天主性,只能達到祢的「人性、官能、理智」。我們也是一樣,當我們領受聖事時,就是領受這份天主性的恩寵,分享天主超性的生命。基督的死亡與復活揭露了一個真相,人若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超越本性的局限,唯有與基督結合,分享基督的天主性,才能得到超性的生活。而這個超性的生活,就是活在那份和主親密關係之中,就如基督一樣,依靠聖父,為完成父的旨意,犧牲自我。無論在個人的祈禱生活,或是日常的群體生活中,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願意為人犧牲的生活。不是平日職場生活就披甲上陣,主日在聖堂望彌撒時則拋戈棄甲。基督生活沒有兩個標準,因為基督由始至終,都是以一顆為他人奉獻的心來生活,基督徒跟隨基督,就要學習這份精神。然而,這份奉獻不單憑己力,而要靠從上而下的恩寵。基督徒的祈禱生活,既有「打坐」克修的態度,更需要有一份「懇求」的謙遜。就如書名,在奧蹟面前,我們需要靜觀。奧蹟不是顯微鏡下的一個對象,不是單純一個運用理性求真的過程,就能找到結果的標本。也不是一個只靠某種角度,然後加以分析,就有結果的過程。在奧蹟前,我們是跪下,靜觀。

靜觀的過程中,理性的角色是甚麼呢?作者借用聖衣會的傳統,運用黑夜的比喻,形容基督在面對死亡時,就如黑夜,唯有進入黑夜,跨過黑夜,才有復活的光明。把這個比喻放入祈禱生活中,理性伴隨着信德,漸漸黯淡失效。換句話說,是信德讓運用理性的人,有勇氣進入奧蹟的黑夜中。理性追求明辨,清晰,光明。靜觀卻先讓人懸置那桎梏般的前置!理性帶來的一切前置,都難以讓人接觸奧蹟的黑夜。理性的滿足就如牆縫裡的一絲光,一絲從真理中發出的光。而靜觀則帶人進入黑夜,直至到那光前的一塊薄紗。為達至「靜觀復活奧蹟」,人必須要把理性帶來的前置懸掛起來。它們不是錯,而是在這刻,人不需要它們了。反之,「憑這純粹的信德,這看來無望的希望,才能進入復活的逾越奧蹟」。

作者繼續反省聖母在十字架下的苦。她原本選擇以童貞女的身份來侍奉天主,天主卻請求她,她也答應奉獻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以女性最獨特的能力,懷孕生子,給人類帶來救恩。當她知道基督的命運時,她無刻不在受苦。孩子出世時,媽媽受苦;孩子叛逆,誤入歧途時,媽媽受苦;孩子受苦時,媽媽更苦。但係因為愛的關係,媽媽不會選擇放棄。就如聖母一樣,一直陪伴至十字架下。人在母胎時是黑暗的,來到人世,睜開眼,見到光明。領洗後的那一刻,獲得新的生命,那一刻我們就如一個新生兒,依靠在聖母懷中。她不想讓我們受苦,因為我們都是她的「孩子」。記得有一年,守聖時的晚上,我留意到一位媽媽帶着兩個小孩來到聖堂。時間太夜,他們都睏了,一個俯在媽媽大腿上,睡着了,另一個媽媽抱着,也睡了。媽媽脫下外套,蓋着他們。自己一直面向聖體,默默祈禱。我看到的,不是電視上的美滿家庭,而是實實在在的母愛。可能,耶穌和聖母的愛就是如此。

這是一本很簡短的書。在避靜的時的反省,筆者文筆欠佳,難以用筆墨來表達那份感受。一個最簡單直接的信息就是,懸置那些綑綁着我們的前置,進入天主的奧蹟中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