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今天的慶節,與上主日的天主聖三節相似,禮儀都是為求強調出慶節本身的神學主題而揀選讀經的。這慶節本身要慶祝,是基督活生生的臨在於感恩祭的體血中,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見:教宗烏班諾四世,Transiturus de hoc mundo〔1264年〕)。今天的讀經為我們提供了幾個切合點,以進入禮儀的神學主題:默基瑟德、祭獻、筵席,以及耶穌的死亡。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禮儀主題本身深刻無比,上述的四個主題也無法將之盡解。
這慶節本身就反映出當中奧蹟的真義。基督為了我們而獻出祂的體血,而每次我們復獻的獻祭,我們便是在重申祂為我們所作的犧牲。那擘開了的餅就是感恩祭的麵餅;我們所飲用的血便是確立天主與我們之間的盟約的血。可是,同一時間,那被擘開了的餅也是祂被摧殘的軀體,是為了我們的緣故而獻出的;而那確立盟約的血也真的是祂的血,是為了把我們從我們的罪過中贖回來而傾流的。耶穌的體血,是基督徒團體在上路途中的聚餐。我們要從中汲取養份,直到主的來臨。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基督信仰末世觀中的「已然卻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因為主其實也業已來臨。由此可見,感恩祭餐既讓我們再一次經歷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又讓我們期待祂的來臨,更是已經有祂臨在的感恩筵席。箇中的象徵意義確實是既豐富而又多重。
默基瑟德所做的,恰恰就是向至高者天主獻上一個感恩祭祀。在今天的禮儀脈絡中,這篇讀經為今天的禮儀主題增添了感恩的幅度。儘管我們今天所慶祝的,主要是與耶穌的死亡有關,但這篇讀經為今天增加了對在天至高天主的感恩之情。
聖詠作者則把我們的注意力從祭獻的祭品移到負責奉獻祭品的司祭身上。他不只是一位司祭,也同時是一位君王。禮儀希望藉着今天的慶節,邀請我們不要只是聚焦於基督的皇家身份,也盼望我們同時能注意到祂的司祭身份。祂把自己的體血作為神聖的食物和飲品供應給我們。
教會在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說道:「基督曾將這希望的保證及旅途所需神糧,在信德聖事(聖體)內,留贈與人。在這聖事內,為人所播種的原料,變成光榮的聖體聖血,作為弟兄們共同享用的晚餐,及信友提前嘗到的天上聖筵」(《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38)。
耶穌增餅及魚的奇蹟,是讓我們一窺今天這慶節的豐富意義的另一個切入點。這奇蹟預示了歷史圓滿時的末世盛宴。這奇蹟的取之不盡,預示着那末世筵席將是多麼的豐盛。到此,今天的幾個切入點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彼此和諧。這奇蹟同時預示着耶穌把餅和酒化成自己的體血的最偉大奧蹟。耶穌把自己交出,來作為他人的飲食;在同一夜,祂被別人交出,來成為祭獻的犧牲。祂所準備的盛宴,其實是新的盟約的慶典;是感恩的筵席;是末世的宴會。
當然,無論我們從哪一個切合點來嘗試了解基督聖體聖血瞻禮的奧義也好,我們與基督聖體聖血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化成具體行動,來把基督聖體聖血內所蘊念的對人間的愛傳開去,從而為耶穌的宣講——天主國的臨現——獻一己之力。正如教宗方濟各在他上任後不久所發佈的通諭所說的:「閱讀聖經令我們清楚知道,福音不只是關乎我們和天主的個人關係。愛慕天主是我們的回應,也不應只視為一堆的個人小善功,以輔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就如一種『照單點菜的愛德善行』,或為求心安理得作出連串行動。福音是關乎天主的國」(《福音的喜樂》180)。教宗本篤十六世說得更簡單直接:「一個不承諾實踐愛的聖體聖事不是完整的聖體聖事」(《天主是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