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能改變世界的擁抱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譯:梁皓衍,Jasmin Yiu

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回想起當我還在初學時,導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預備道理時,首先需要了解對象的實際背景。那個故事是關於四旬期第四主日的福音:蕩子的比喻。(路15:11-24)

導師憶述當時我們修會有一間療養院,在裏面住的,大多都是八十歲以上的,生病的會士。他們一生都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福傳。那麼多年以來,他們都是克服種種困難、經歷種種考驗的「硬漢」,而今卻是依賴輪椅和醫療人員的老人。某位比較年輕的神父被邀請在療養院給老會士帶四旬期避靜。那位神父的默想焦點放於比喻中「蕩子」的行為:他揮霍了遺產,之後卻後悔了,最終走上回頭路,回到他父親的家。

我們的初學導師碰巧也在現場。他認為這個避靜的講題鋪排得很好,但焦點卻有點不準確。坐在這講者前面的,並不是一群年輕反教者,而是一群把自己一生的生命、經歷過的困苦通通都奉獻給上主的老人。在這個情況,我導師認為焦點應該是故事中的老父親,而非那「蕩子」小弟。因為在場的老傳教士們,會更加明白老父親的感受:作為一個過氣的、被人遺忘的角色,他們將一生貢獻的成果交到那些毫無經驗,甚或乎是輕率魯莽的接班人手中。這群老會士深知被誤解、孤獨看海,以至放下執著、讓時間沖淡往事的滋味。

初學導師教導說:「那些老傳教士應該被鼓勵成為故事中的父親。有時候,皈依並不由改變一生的「老毛病」(年紀越大,越難改變!)。真正的愛在於以關懷和熱情去接納及包容周圍的人,如同比喻中的父親一樣:他以慈悲恢復小兒子的尊嚴,而賦予他重新開始的機會。

事隔多年,初學導師的教導仍然對我別具意義。因我們都背負着罪疚感,聆聽蕩子回頭比喻時,只會注意小弟的經過,結果勉勵自己說,必須停止做壞事,並「重回天主的懷抱」。

有時候,我們也會同情比喻中的長子,因為他覺得父親偏袒浪蕩的弟弟,也不顧自己辛苦的做哥哥的真實需要。雖然沒有犯下嚴重的大罪,但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天主對我們的愛,因此我們也不去愛祂,只是「盡責」地與天主保持關係,而非打從心裡完全的肖似祂。

在這兩種情況下,問題都是最初扭曲了天主的形象。自亞當和厄娃以來,人類一直傾向於認為,天主是一個霸道、專橫的角色。

因此,要重新發現天主是「我們的父」、重新理解要肖似祂,是整個四旬期皈依之旅的核心。我們不只是單單相信一個我們稱為「天主」的實體和名稱,而是如我們的《信經》中所唸到的:「我信全能的天主『父』」。基督宗教最大的獨特之處就在於這種與天父建立慈愛的父子關係。「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比喻中父親的一句,與我們以往扭曲天主與我們是「主僕關係」完全相反。

耶穌的生命、死亡及復活,是天父內心的最高體現。「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6:36)慈悲是耶穌渴望我們該走的路,好能表達我們的信仰之餘,同時建立有福音精神的人際關係。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俄烏(兩個基督宗教國家)戰爭暴露了我們信友彼此關係中經常遇到的障礙,就如本主日福音中的家庭一樣。最近教宗強調:「我們認為如果不對眾人的天父開放,就沒有堅實而穩定的理由呼籲兄弟情誼。我們堅信,唯有藉由這個身為兒女、而非孤兒的意識,才能使我們和睦共處。」(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72)

因此,在本四旬期的喜樂主日中,讓我們也喜樂地接受天父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擁抱,或許透過修和聖事,為我們的「死亡」與「復活」而歡樂;因為我們都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讓我們也將天父的這個擁抱,傳遞給其他人,正如耶穌所作的,就是天父至善、至慈悲的面容。我們的世界實在需要這擁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