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散而聚四十五載
教區青年牧民中心舉行茶會
重溫過去45年的使命與情懷
(本報訊)按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公署今年7月14日的通告(CN/14/018/2021),紅街市教區青年牧民中心上週五(11月26日)為最後一天運作,未來將更改其用途。在結束近半世紀使命之際,牧民中心上主日(11月28日)舉辦「為散而聚茶會」,讓不同年代曾參與中心各活動的朋友,再次聚首一堂。
當天下午三時至五時,牧民中心開放予大眾入內,並在不同位置設置短片播放、圖片集觀賞、《活流》刊物展出、茶點招待,以及重溫土風舞點滴和製作牧民中心襟章等,讓牧民中心朋友在相聚重溫在中心的成長、經驗,更在彼此閒話當年中,毋忘將如何認識自己、關懷他人,共融主內的成長經歷,承傳延續。
牧民中心其中一位始創人劉淑珍修女說,此刻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聚散,而是青年培育工作會隨不同年代需求調整,曾經走過的必留痕跡:「教宗方濟各曾說,歷史不是由我們開始,亦不是因為我們而結束。我們生活在歷史當中,天主與我們一起同行;在這個歷史中,我們被召叫,來到某一個地方,開展、接觸不同的青年,在這個時候與這一群的青年。」
修女又說,自己並不介懷中心會有關門[的一天]:「不是一個完結來的,因為很多的生命在這裡開始、自此不同,不單止他們自己,還有他們的下一代,我們看到有很有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的朋友都已經成為父母,但當他們成為父母、師長時,他如何教導各自的下一代,如何對待各自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方法,我相信中心的生命就是這樣延續下去,是天主所賜予的,天主會讓它成長。所以我們不會說:『中心今天關門了,我們很傷心。』我絕對沒有這樣的感覺,相反,我感覺到天主的手確是帶領着很多不同的人,出現在中心並有所經驗,天主與他們在一起,但去哪裡、要怎樣發展,這再也不是我們的責任。」
她又說,「散、聚」之間看似是一個完結,但事實上是一個開始:「我知道教區對青年朋友有另外的計劃,我也為他們祝福,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生命的成長,這是唯一最重要的。能做到甚麼、有甚麼作為,都是很其次的事,但能讓所有青年經過一些活動、經過一些接觸,能夠有生命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位中心創辦人鍾志堅神父在活動儀式作分享,提到當天為將臨期第一主日,而當天福音提到末日,耶穌再來、新的生命來到時,舊的過去也會抹走,這亦是我們的信仰一個特別之處。鍾神父特別感謝劉修女、中心不同的職員與義工,亦以另一種角度重新檢視牧民中心使命——「認識自己,欣賞他人,共融主內」——的意義,亦指出這使命實在是青年牧民中心的整個生命。
有一位教友在分享中表示,十分衷心感謝鍾志堅神父一直的支持:「自己起初並不是教友,只是偶然地因家事來到牧民中心,很多謝鍾神父一直以基督的心懷,去關顧貧病弱小,他成就了我一個美好的前途。我現在是一位文員,我以前是做製衣的,多謝神父。」
鍾神父及劉修女在充滿牧民中心標誌性的十字架前合照 當天展示過去45年來的活動照片,供各界朋友回顧當年
另一名跳跳紥紥放暑假義工、現於澳門大學就讀中葡法律的青年亞強亦分享到,牧民中心讓他認識到許多朋友的地方,亦是讓他成長的地方,即使自己因闖禍而被責怪,或是自己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仍然得到中心各人的鼓勵與關懷,讓自己能真正地成長,並期望日後仍能將自己在中心所學到的,為社會、為福傳繼續出一分力。
青年牧民中心總幹事、剛成立的青年委員會辦事處副主任趙珠青(Tammy)亦分享到,在45年前的同一天(11月28日)亦是牧民中心成立的一天,同樣也是將臨期,而青年中心使命的結束,是因為有新的使命要開展,而中心的精神亦不會因為建築物的結束而消失:「中心從來不是一個建築物,中心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有你們每一位。」她不忘感謝不同朋友在不同時期的參與和陪伴,讓青年中心一起走過45載;更不忘鼓勵在場人士繼續支持教區、支持青年委員會未來針對青年的工作。
望廈聖方濟各堂的教友吳女士表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關門」、很可惜,但其實是有新的方向和發展:「其實社會亦是不斷的變遷,我們也應該要跟隨時代的節拍去走。今天大家都很歡樂,相信都十分理解這背後的意義。」她又表示,在過去45年來,牧民中心培育了許多青年:「讓當時的青年來說,提高了他們對社會的意識,無形中對澳門建設作了一定的貢獻。此外,中心亦造就了許多社會上的棟樑,表面上看不到,但其實許多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也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另一位教友譚先生指出,牧民中心完成了使命,而天主安排了另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按着時代,因為時代面向很多不同的轉變,特別是青年方面;特別要發揮光和熱,讓澳門社會更加美好。」
屹立紅街市的建築物:歷史的見證
1975年,時任的署理主教高秉常接納了意見,就是教會對年青人的服務可以脫離傳統的堂區牧靈框框,而以社會整體,不分信仰,去為澳門的年青人提供全人的培養,遂委託一個小組作評估和籌備中心的事宜。
經過一年的準備,剛上任不久的高秉常主教於1976年11月28日祝聖並成立了教區青年牧民中心,為教區直屬機構,由教區主教委任中心主任,並由教區負責中心全部的開支。
策劃和共同創辦中心的有鍾志堅神父、劉炎新神父、李順宗神父、鍾康寧神父和劉淑珍修女。而中心的標誌是由三枝開放而匯合的箭形成,表示中心是一處為散而聚的地方。
青年牧民中心的辦事處裡,掛着一塊「德國天主教社會服務所」的石碑。劉淑珍修女指出戴維理主教時代為中國解放的時期,當時有大批難民來到澳門,而那時候德國亦有一批資助,給予身處澳門的難民,並在牧民中心的建築物內,設置各種謀生工具,如:衣車等各種機器;該石碑正是資助當時難民的憑證。
到了七十年代,難民人數減少,該建築物因而空置。在獲高秉常主教批出地點作牧民中心時,空置的建築物也有許多地方需要整理,但地方寬敞,能為青年舉辦各種活動,修女及其他創辦神長都對此安排十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