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儘管下主日才是這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今天讀經卻已經以世末作為主題。聖經作者以默示文學的寫作手法來把在那時候將會發生的事件描述出來。默示文學背後的神學思想是,無論在世界最後的事後所發生的破壞如何幅員遼闊,怎樣慘裂悲壯,美善終會得勝。因此,禮儀的選讀勸勉信友要對天主懷有無比信心。
聖經內的信仰描述認為,人生的矛盾最終會形成一次善與惡之間的世界性的抗爭。這場世間最後的大戰將影響世界每個角落,就好像創世之初天主與混沌交戰一樣。當時,天主得勝,創造了世界,並暫時壓倒了邪惡的勢力。世末的宇宙鬥爭將與世界之初時的一樣無遠弗屆。讀經中所描述的世界所承受的痛苦巨大無比。那是苦難的日子,天地也將會失去秩序。然而,與創世之時的鬥爭不同的是,這一次,邪惡將會被徹底消滅,天主的國度將存留下去,直到永遠。
所有的讀經都指出,美善最終會戰勝邪惡。在末世之時,彌額爾,天主的天神戰士,將會興起。在讀經二中,描述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並把祂的敵人踏於腳下。這是戰鬥勝利的象徵。最後,在福音選讀中,人子——這是默示文學中神秘莫測的人物——在雲中降來,身賦大能與光榮。這些圖像全都屬於默示文學的寫作風格。各自都為讀者帶來希望。
默示文學通常是催生自連生存也受到威脅的團體。當中使用到的描寫經常有所誇大,但這也許正是最適合用來應對日夜受着死亡脅迫的情況。之所以突出美善最終會戰勝邪惡,就是為了要鼓勵人們要有信心,要保持忠信不二;畢竟,誠如默示文學所盛載的思潮所指出,鬥爭只是短暫的,而結局將站在我們這一方。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與會主教們有這樣的教導:「痛苦和死亡的啞謎,在基督福音以外,固然窒息我們;但藉着基督並在基督內,卻大放光明。基督以其聖死消滅了死亡,並以其復活賜給了我們生命,俾使我們在聖子內,成為天主義子,並在聖神內呼號說:『阿爸,父呀』」(《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22號)。
然而,「人子已近在門前了」。渴望要與主相遇,我們不必引頸以待,他朝有一天才會與祂遇見。因為祂已與我們同在,祂已在我們中間。永遠的生命,在現在這一刻已經開始,就在我們受洗一刻,而且我們需要在每一天都滋養這生命。《天主教教理》第1000號引第二世紀教父聖依勒內的一段話,就是這個意思:「正如麥餅是大地的產物,在人呼求天主予以祝福後,不再是普通的餅,而是聖體,由兩件事實合成,即地上的和天上的;同樣我們的身體領受了聖體就不再是可腐朽的,因為它們有復活希望」(《駁斥異端》,4,18,4-5)。
身處北半球的我們,聆聽這些讀經的時間,正是深秋初冬之際,我們也都漸漸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的減退,儘管程度未有位於更北的地方明顯。大地將瑟縮一角,靜待春風吹拂的呼喚而重生。禮儀讓我們在禮儀年結束的時候聆聽這些讀經,是因為我們已經來到以一年為循環週期的救恩史述說的結束。不過,其實只要是在我們在面對敗壞的挑戰而且看似快要撐不住的時候,都適合閱讀經中的默示部分。這些部分提醒我們,美善終將戰爭邪魔敗類。我們需要的,不過就是信實不二地依靠上主。讓我們與聖詠作者一起祈禱呼號說:「天主,祢是我的寄託,求祢保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