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週三公開接見 教宗:福音本地化尊重各族人民,而非强加於人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三(13日)上午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聖保祿宗徒的《迦拉達人書》為反省主題,這一次論述「基督徒的自由是普天下人獲得釋放的酵母」。教宗强調,耶穌賜予我們的自由「並不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和傳統對立」,藉着本地化,福音採用當地基督徒團體生活的文化,以那個文化談論基督。

教宗承認,「既能宣講基督救主的喜訊,又能尊重存在於文化中的良善和真實的一切」,確實不容易。他提到「在福傳史上執意採行單一的文化模式」犯下的許多錯誤,因為劃一並非基督徒的做法,合一則是。劃一使教會喪失了「許多豐富的地方表達,這些表達具有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徵」。

教宗說,對聖保祿而言,我們因着耶穌基督的恩寵而「白白地獲得了自由」。這種新的生活必須讓我們「接納每個人和文化」,同時必須讓「每個人和文化獲得更大的自由」。的確,這位外邦人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中寫道,對屬於基督的人,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算不得甚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甚麼」(迦5:6)。

「保祿的誹謗者們,那些來到那裡的基要主義者,因這個新意而攻擊他,認為他採取這個立場是出於牧靈上的機會主義,即『討衆人歡喜』,卻淡化這個需要是出於他所接受的最嚴格的宗教傳統。這不也是今天的基要主義者們的說詞嗎?歷史總是在重複。就如我們所見到的,對福音各種新意的批評不只發生在今天,而是有一段漫長的歷史。」

教宗强調,保祿勇敢地回應了這些「基要主義者」的批評,提醒他們,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歡心,而是天主的喜愛,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迦1:10)保祿在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也説,他「從來沒有用過諂媚之辭,也沒有向任何人尋求過光榮」(參得前2:5-6)。教宗評論道,這些批評是「裝作有信仰,其實這不是信仰,而是世俗」。

「對他來說,接受信仰不是放棄文化和傳統的核心,而是放棄那些會阻礙福音的新意和純潔的因素。這是因為,我們因主的死而復活所獲得的自由不會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傳統發生衝突,反而在它們内注入一種新的自由,一種使人自由的新意,那就是福音的新意。」

教宗繼續表示,事實上,「藉着聖洗獲得的釋放」使我們得以「獲得天主子女的全部尊嚴」,因此,在「我們牢固地扎根於我們的文化根源」時,我們也會「向進入每一種文化的信仰的普救論敞開心扉,承認存在於其内的真理的胚芽並予以發展,使其中所含的善趨於圓滿」。如果我們承認「基督使我們獲得了自由」,我們就必須「也將圓滿帶給每個民族的不同傳統」。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處在「朝聖者的狀況」,是不斷出走的遠行者。我們要因耶穌的恩賜而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的圓滿狀況」。上主白白地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讓我們走上完全自由的道路」。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