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及整合:周嘉穎
現年52歲的韓籍神父帕克(Min Seo Park)兩歲時,因為用藥治療重病,失去所有聽力。他在美國修道時,遇到不少挫折,但得到同樣是聽障的科格林(Tom Coughlin)神父鼓勵他不要放棄,加上自己的堅持,最終順利晉鐸。在韓國服務十多年,最近他獲邀返回華盛頓的母校工作,服務聽障學生。
高中時期,帕克在南韓首爾一所為聾人而設的工業學校,修讀藝術。為了提升藝術水平,他私下找導師教他設計。這位導師,同樣也是聾人,向他介紹天主教信仰。雖然帕克來自佛教家庭,但他喜歡跟聾人同學一起到天主教聖堂。他閱讀導師給他的書籍,發現天主教很新鮮和有活力。
他到天主教聖堂參與有手語傳譯員的彌撒,但帕克神父形容,當時大部分信眾難以明白那位健聽神父所說的道理,有些聾人在講道時睡着。他說:「其他人感到灰心,然後開始離開。我問他們:『你們去哪裡?』他們說:『我們去基督新教會。』因為那位牧師(都是聾人)說得清楚、容易明白。他們不想要一位健聽神父和傳譯員。這是很難明白的,他們感到很沉悶。」

當時帕克神父已受洗,但他形容自己的信仰仍未紮根,也會被吸引到基督新教會。那裡的牧師以「清晰和美麗」的手語講道。他說:「我祈禱,請天主派一位懂得跟聾人做手語的神父。我沒有得到回應,我繼續祈禱,但我感到耶穌跟我說:『為甚麼不是你?』我想:『我?聾人怎能當神父?這是不可能的。』但那感覺在我心裡開始增強,我被召叫去滿足那需要。這是我聖召的開始。」
帕克修道的過程中,經歷高低起跌,一切從他認識美國神父科格林開始。科格林神父1977年在美國巴爾的摩(Baltimore)晉鐸,是北美洲首位聽障神父。他創立「道明聾人傳道會」(Dominican Missionaries for the Deaf Apostolate),並持續活躍。帕克指:「從那一刻我意識到,有可能當一位聽障神父。這給了我希望。」
科格林神父鼓勵帕克到美國專為聾人和弱聽學生而設的加勞德特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讀書。帕克在那裡學習英國和美國手語,並完成哲學學士。他曾經以交換生身份,到紐約揚克斯(Yonkers)的聖若瑟修院(St. Joseph’s Seminary)跟約20位健聽修生一起讀書。他表示挑戰十分大:「他們的背景和學術資歷比我強很多。我要很有耐性。老師說得很快,我沒有傳譯員,只有一部手提電腦和一個人為我打字。由於教授說得太快,絕對沒有可能打出所有內容,我錯過很多… 我不是真正明白所有內容,我落後很多。」

約一年後,他的成績十分平庸,並收到修院的信件,指他們不能預見帕克可以成為神父。帕克說:「他們認為我最好離開修院。當時,為聾人修生而設的課程結束了。這是令人震驚,我感到心碎。我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科格林神父鼓勵他不要放棄。帕克等待,並祈禱。有一天他隨意拿起一本書,那本書是有關聖若翰維雅納。維雅納曾經因為拉丁文欠佳,被要求離開修院,但修院院長替他向主教解釋。最終維雅納不單止成為神父,更是神父的典範,現在被封為堂區主任司鐸的主保。帕克指:「我感到我們身處相同的處境,他堅持不懈,最終成為神父。我再次感到樂觀,我相信天主會回應。」
後來,科格林神父協助帕克加入紐約聖若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的課程。那裡有兩位傳譯員輔助帕克,並有一個人協助寫筆記。帕克2004年完成神學碩士學位,回到家鄉首爾晉鐸。在首爾總教區服務14年,帕克神父每週日在堂區為200至250位教友以韓國手語舉行彌撒。他其中一項工作是興建一座聖堂,該聖堂在2019年八月竣工。
最近華盛頓總教區特別事工部(Department of Special Ministries)執行董事奥梅拉(Mary O’Meara)到處尋找一位懂手語的神父。奥梅拉指,約百分之九的美國人是深度聽障,但華盛頓的聾人比例更高。加勞德特大學的畢業生傾向留在當地,為了群體的感覺、工作和其他機會。
奥梅拉邀請帕克神父到華盛頓服務。於是,帕克神父便開始這項為期三年的工作,在聖方濟各亞西西聾人天主教堂(St. Francis of Assisi Deaf Catholic Church)服務,並在母校加勞德特大學做牧民工作。受疫情限制,聖方濟各堂只有約30人可以親身參與主日彌撒,其他人只能在網上觀看直播。加勞德特大學則因為疫情關閉,但帕克神父指,在夏季校園可以容納平常的一半人,秋季可以全面開放。他期待跟學生一起的工作。他可以鼓勵學生,就如從前自己失意時,得到其他人鼓勵一樣。
來源:Alet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