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白俄羅斯(Belarus)明斯克(Minsk)孔德魯.謝維茨(Tadeusz Kondrusiewicz)總主教上週一(4月26日)於聖西蒙和赫倫那堂(又稱紅教堂)主持彌撒,以紀念35年前切爾諾貝爾(Chernobyl,又稱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中的死難者。
在彌撒開始前,謝維茨總主教先帶領信友靜默,敲鐘35次,並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嚴重的人為災害。我們今天仍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影響。」
總主教續說:「我們的國民,與其他人,特別是鄰國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人,在放射性物質的影響下生活已長達35年之久。」歷年來,該地區因受到核輻射影響而患病(如癌症)離世的人,多達數以萬計。
謝維茨總主教在彌撒中感謝醫護人員及人道組織,在過去30多年來,為受害人和受核災影響的家屬提供醫療與經濟援助,他又指教會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受害者精神上的需要。而白俄羅斯明愛,是其中一個為當地仍受核災影響的人提供援助的機構。
總主教在講道中又說,「紅教堂」當區花園中的「長崎之鐘」(Nagasaki Bell)就是為紀念所有核輻射的受害者:「日本廣島及長崎的核爆炸,以及切爾諾貝爾的核災難,令整個世界完全癲倒。我們記得從前的廣島、長崎、切爾諾貝爾,數年前的福島,以及其他災難性的爆炸,不是為了要刻意提起這些傷痛之事,而是為了防止日後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
在2001年、核災後15週年,時任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接見一群烏克蘭兒童時指出,事件提醒人類有關科學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需要尊重人類的本質與需求。教宗說:「回顧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的悲劇,讓我想起我們的後代。我們有必要為他們預備一個和平、沒有恐懼、沒有類似威脅的未來。願我們今天懷着悲傷的心情,希望類似事件永不再重演。」
除了教會外,烏克蘭不少當地民眾也舉行悼念活動。在安置核電廠附近居民的斯拉夫蒂奇市,有民眾獻花及點燃蠟燭,以紀念事故的死難者,當中包括於核電廠工作的員工、救援的前線消防員與軍人,以及受核輻射而患病離世的人。
「切爾諾貝爾」核災難小知識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47秒,前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第四號反應爐因操作不當發生爆炸,繼而連續爆炸引發大火,並釋放大量高能量輻射到大氣層,造成歐洲多個城市——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地——受到嚴重核污染,是次災難所釋出的輻射劑量是二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導致超過336000名居民被迫撤離。前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曾說:「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可能成為五年後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當時蘇聯官方數字指,有31名工人和消防員受到嚴重輻射死亡,聯合國則估計有4000人死於與輻射有關的疾病,但具體死亡人數仍具有高度爭議性。災難過後,蘇聯軍隊需要以混凝土埋葬受輻射死亡的人和動物,連大片植物與農作物也需要處理,造成嚴重核污染。
其中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界的城市普利皮亞特(Pripyat),因與切爾諾貝爾相差只有三公里,爆炸後需要徹離城市。這個建於1970年、每年增加1500人的城市,原用作安置興建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建築工人及工作人員,一度被封為當時蘇聯的模範市鎮,但事故發生後,普利皮亞特被荒廢,成為「鬼鎮」(ghost town)。
35年過去,普利皮亞特這個被廢棄的城市,現今成為旅遊熱點,並售賣各種不同的「紀念品」。流動店舖廚窗所售賣的防毒面具、印有輻射字樣的服飾,與造成死傷無數的事故相比起來,顯得更為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