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專訪聖若瑟教區中學一至四校校長(1)李仁傑:我們是一間學校、四間校舍

(本報訊)普世教會於每年的3月19日慶祝大聖若瑟瞻禮。在澳門各處,不論學校、修院或是堂區,都與大聖若瑟密不可分,最為人熟悉的,便是聖若瑟教區中學。巧合地,在教宗方濟各欽定「聖若瑟年」的同時,聖若瑟教區中學亦慶祝創校90週年,當中二、三校在本學年亦有新的嘗試與發展。本報有幸訪問聖若瑟教區中學一至四校校長李仁傑先生,與我們分享新校舍及四所分校的一些挑戰。

聖中剛過去於風順堂上街一號(前海星中學舊址)開設二校的新校舍。能否透露一下,校方何時開始發展英文部的想法與過程呢?

其實自2017年,我們已籌備英文部的小一、開始接收有意升讀英文部的小學一年級一;到今年,英文部已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所以,合計一共有四個年級的學生,在剛過去的九月遷到新校舍上課。原有的中文部(三校)地點維持不變,空間大了,也慢慢地有小學生升讀中學,現時我們已有四班的初一、初二學生。

現時已開設英文部,未來您們會接收一些外地生嗎?

收生時我們沒有特別選擇,我們現時也有來自德國、韓國和菲律賓的學生,他們完全不懂得粵語,需要全英語或國語上課與交流。我們英文部的小學和幼稚園都是這樣的做法。

學校的展望又是如何呢?

在李主教的建議下,我們一校的學生會直接升讀三校;四校的學生,會直接升讀二校。而未來二校或三校的學生,正打算銜接到六校,有如「一條龍」的教育。

家長對於分開校舍有意見嗎?

家長沒有太大反對,但他們偏向三校(天神巷),因為始終位於中區,接送較方便,而且風順堂上街是一個新的地方,對該地方不太熟悉,移校舍時必然會有些許顧慮。起初也有部份家長投訴這個安排,但當他們參觀過新校舍後,反而覺得高興,因為新校舍地方較大、較美觀。

這個地方原本是海星中學的舊址,您們取得此地時需要得到哪方面的磋商呢?

其實我們是問過主教的意見,想開設中學,因為二、三校的校舍實在是不夠用,原本的計劃打算小學在天神巷的校址,中學則在風順堂新校舍,但因為硬件設施不足,政府有關當局不批准這個方案,加上文化遺產區實在難以進行重建,所以原有的計劃暫緩。

海星舊址的校舍以前曾用作中學,然後再作小學,但及後因為荒廢很多年,內裡的設施都十分殘舊,我們負責將原有設施翻新,包括洗手間、門窗等,但沒有特別新增其他設施。唯一新增的,可說是在學校正門的大榕樹下,打造了一個聖若瑟亭,作為學校的標誌與象徵,讓學生有歸屬感。

作為四間分校的校長,您認為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呢?

不能視為四間學校,而是一間學校但有四個分區,與其他學校很不同。其他學校能一眼看畢整座建築物,能經常見到學生、老師和主任;但我們是分開數個校部,若遇到問題才處理的話,是肯定不能的。所以是一個團隊式的工作,由各分校的主任和老師自己去處理和協調,而主任必需要有一定的領導能力。若每件事都需要校長批准或下命令才做的話,便不能沒有效率可言,我們亦會多關心、多放權給主任和老師,而且在聘請主任或中高層的老師時,領導能力是我們考慮的元素。

因此,回到你的問題,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各分校的溝通與管理上,特別剛過去學年的年級與收生慢慢增加,預計這方面的挑戰也會越來越大。現時,我們惟有在分工上著手,副校長會著重於英文部的發展,因為我們剛剛開設英文部(三校),有許多的硬件或軟件仍未到位;而我便會多點照顧其他的校部。分工上如果處理得好的話,就是處理四間學校,但分工得好的話,便是處理一間學校。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