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shua Un
生命反覆無常,人亦悲歡離合。過去的一年,喜憂參半。新的一年,應常懷喜樂。
對於熱愛知識、喜歡尋求事物真理的人來說,他會對開篇的那段話提出無數的問題:「生命是甚麼?」、「人為甚麼會有喜與悲?」、「時間是甚麼?」、「生命追求的喜樂是甚麼?」、「人為甚麼一定要追求喜樂?」……有人會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不重要的(trivial)。其原因可能是,這些討論的對象都是無法量化的。換句話說,它們都是「抓不住」的東西。透過生物學,我們被告知,人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人的心還在跳,腦還在動。心理學又解釋,「喜」與「悲」可能是因為人對情緒的管理妥善。最可笑的是快樂幸福竟然有指數!可見將來,可能會聽到「信仰指數」。提出這一系列的例子不是為了證明「科學」【註】不可靠,只是想大家再問自己一個問題:「為甚麼解釋這些問題的數字對我們人類是有意思呢?」
人看似希望在這個反覆無常的生命中,用數字、物質來整合那些「抓不住」的東西。可惜的是,到最後我們被一粒連腦都沒有的生物,打亂了那些過去被認為「有常」的秩序。請問,數字和物質真的能夠把事物的真理呈現了出來嗎?同樣地,是法律框架令人成義嗎?究竟是罪先存在,還是法律先?究竟是數字和物質先存在,還是人的思考呢?是人給予數字意義,還是數字定義人呢?感到生命無常、悲歡離合、人聚人散,難道不是因為人是一個「個體」為大前提嗎?怎能把這個個體性抹走呢?祈禱的生活讓我們能夠有與主獨處的時間和空間,特別在彌撒敬拜當中,人都在同一個動作,唸同一個經文,因為這一切都是指向同一個主。可是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踏入聖堂,跪在天主前的心情都不同:有人帶着喜樂、有人帶着憂愁、有人期待得到慰藉、有人是為了守誡命而來、有人是因為好奇……那又如何!當他們願意在這個時間和空間中與主獨處,我們會發現最美麗的地方是,原來天主是願意與每一個不同的個體談話交流,建立關係。而祂沒有將人的行為看待為數字、物質、科學分析,祂視人為祂所愛的對象。
然後,你可以跳入下一個漩渦——「愛是甚麼?」但我認為,當你讀到這裡,你或許已經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最後讓以一個生活例子來總結。預備團年飯時,兄弟告訴我:「哪些食材要放隔夜,記得關了加熱設備。」我問到:「不會變壞嗎?」他答說:「不要打開蓋就不會壞,因為剛才已高溫加熱,煲內是真空無菌的。」前輩只能夠告訴你「不打開蓋」是對的,但若你是一個愛發問的人,你會知道更多。我想說的不是我因為那個解釋而快樂滿足,而我在那一刻,是說:「感謝主,我還會問。」
【註】科學一字,拉丁文「Scientia」原本是解作知識。現代對於科學的定義局限於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