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筆在言】沒有祈禱的枯燥

文:Joshua Un

有人說孤獨是很可怕的,但我不認同。我是一個自立的人(self-contained),獨自一人的時候都可以容易地去做滿足自己的事情。可惜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被一堆思想「滿足」了。這樣的滿足就如食了一大塊凍冰冰的豬仔包,枯燥無味。歸根究底,就如專欄的題目一樣——我心不在焉。

原本計劃是繼續從電影《The Matrix》的哲學問題與信仰反省作的一個整合。但當祈禱生活不佔有其中時,單純的理性反省只會變得乏味。究竟信仰反省是甚麼一回事呢?或者讓我借用牟頓(Thomas Merton)的書名去回答:「是默觀的新苗——讓那份新苗在信德中成長的過程。」新苗可以是一間擺滿着各種商品的超市;每個人心中的「新苗」可以理解成思想和理性的產物,其種類是如此之多,有時甚至是雜亂無章的。產物就好比幼苗。要管理好這些幼苗,那首先要把它們分門別類。若你細心留意一間超市擺放商品的地方的安排,你會發現最需要售出的商品一定是放在最靠近門口的,而能放得最久,不急着售出的商品時常在某些角落。當然,一間超市最靠近門口的不是商品,是付款的地方,是錢比較重要。那麼,我們放了甚麼東西在內心超市的最前方呢?哪一棵幼苗是你最希望能夠成長的呢?

我們希望讓這些幼苗成長,因為它們本身不是壞的。變壞只因照顧不好,成為殘枝敗柳。那麼怎樣去照顧它們呢?讓幼苗吸收更多的養分可能其中一個重要步驟。那養分從何來?有些野草不靠人的種植,自己也會成長,但始終它還只是野菜;有些幼苗需要人悉心照顧,就如思想交流一樣,把自己的思想與別人交談時,就是除雜草、給養分的時候。還有一些幼苗只能靠大自然的滋養,立刻想起聖地的棗樹,是酷熱領到它們的果實變得甜美。人做了甚麼?只是等待收割的日子。

在有意識的日子當中,人的理性就會不斷發芽,冒出幼苗。土壤、氣候、水份及人的照顧都影響着它們的成長。枯燥的環境只會給它們帶來死亡。枯燥是因為沒有水份,那水份何來?水的源頭在哪?在與天主的獨處當中。這個獨處的時間就是讓幼苗被那位造物主來照顧。人能照顧它們,但是可能會出錯,思想的交談有時也會走入死胡同且不被發覺。有且只有那份「給予」我們能力、孕育幼苗的那位才最清楚幼苗是要怎樣成長的。這個過程是一份被動的等待,就如站在巴士站一樣,無論你的心情如何,巴士到站的時間是不會因你而改變的。但你知道:「它總會來到。」或許這就是牟頓說的,默觀的新苗。這些幼苗是人理性的產物,在不埋沒理性的同時,把理性推到螢光幕後。讓那份主角出場。他的出場往往是要讓舞台變得漆黑一片,然後一束光照射到舞台的中心,讓所有人都能專注在他身上。當這份光照射到每一棵幼苗時,幼苗自然地成長起來。不是知識講座讓人的心靈成長,是那份與主相遇的經驗,是那份「知如相遇」的經驗讓人有靈性的修行。

同樣地,當我們的信仰生活感到枯燥時,不妨看看我們是否在心不在焉地照顧內心的幼苗。去整理一下你心裡的那一間「新苗」內的新苗;給自己與主獨處的時間,讓祂來滋養你心中的每一棵幼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