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希伯來人書》第9章清晰地指出,人死後會面對審判。「就如規定人只死一次,這以後就是審判」(希9:27)。
Year: 2020
【聖言啟航】無償的盛宴 真心的準備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根據部分學者的見解,今天禮儀選為讀經一的單元(依25:6-10上)是一首為了慶祝天主為王的盛宴而作的聖詩。然而,按聖經作者所言,準備這盛宴的正正是上主自己,來讓祂的子民飽飫宴飲。在上一章,依撒意亞先知已經宣告了上主的勝利(見:24:23)。現在,行文進入慶祝這次勝利的盛宴。按《依》所描繪,上主君王的勝利有別於任何人類君王的勝利。一般來說,一個已消滅了敵軍的君王所慶祝的,是他以武力殘暴地來輾碎敵人的能力。因此,每個看到他力量巨大,有君臨天下之勢,因而心生畏懼。這其實是用來確保他的統治不受內部武裝挑戰——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加強管治威信——的慣用手法。
專訪「媽媽的午餐」計劃籌委成員 冀透過愛德工作讓在澳有需要人士得到溫飽
(本報訊)聖母聖心愛子會9月5日在台山花地瑪聖母堂舉行「媽媽的午餐」講解會及首次派發食物包的活動,以援助本地有需要的貧困者。本報特地訪問「媽媽的午餐」計劃其中一位籌委成員Terry Kuok,講解更多有關這計劃的緣起、目標與得著。
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全文:《跟耶穌基督一樣,被迫逃難》
年初的時候,在給各國派駐教廷外交使節團成員的講詞中,我曾經指出,國內人民流離失所造成的悲劇,正是我們當代世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各種衝突和人道緊急危難的情形,由於氣候變遷而更加嚴重,使得流離失所的人數與日俱增,並影響到那些原本已經身處極度貧窮的人們的生活。當中有許多國家經驗到上述各種景況,卻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架構,供應流離失所者的需要。」(2020 年 1 月 9 日) 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與難民事務處,發行「針對國內流離失所人民指出的牧靈方向」文件(梵蒂岡,2020 年 5 月 5 日),旨在啟發並鼓勵教會在此一特殊領域所進行的牧靈工作。 基於以上各項原因,我決定將本文告獻給離失所的人民,致力撰述其令人震撼而又痛心的境遇──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所造成的全球性危機,如今景況更加惡化,經常不為人所見。事實上,這次危機帶來的衝擊是如此重大,所造成的處境是如此嚴峻,而地區範圍又廣大,因此影響許多地方的人道緊張局勢,使數百多萬人身處的困境顯得無關重要,以至於緊急救援行動紛紛延後,在國家政治議程淪為最後的考量。然而「此時,我們不應該選擇遺忘。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危機,不應該使我們忘記許多給無數人帶來痛苦的其他危機。」(《致全城及全球》文告,2020 年 4 月 12 日) 鑑於在 2020 年所發生令人痛心的諸多事件,儘管這份文告是專為國內流離失所的人民所寫,我卻希望它也涵蓋所有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至今仍顛沛流離、遭人遺棄、排擠和拒絕的人們。 我想從啟發教宗碧岳十二世撰寫《被流放的家庭》宗座憲章(1952 年 8 月 1 日)的聖家圖像開始說起。在逃往埃及的路途中,幼童耶穌與祂的雙親共同經歷了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的悽愴命運,「充滿恐懼、不安和不適(參閱:瑪二 13~15、19~23)。不幸的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數百萬的家庭,因親歷其境而感同身受。電視和報紙幾乎每天報導難民的消息:他們逃離飢餓、戰爭和其他重大危險,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庭,尋求安定而有尊嚴的生活」(《三鐘經》,2013 年 12 月 29 日)。耶穌在他們每一個人的身上,被迫要逃命,有如黑落徳王統治的時期一樣。我們被召叫,在他們身上認出基督的面容──祂以飢餓、口渴、裸體的人,以及病患、陌生人和囚犯的身分求助於我們(參閱:瑪廿五 31~46)。如果我們能在這些人身上認出祂來,我們會因曾與祂相遇,並去愛祂和為祂服務而感謝祂。 流離失所的人民給我們機會與上主相遇,「即使我們的眼睛難以認出祂來:祂可能衣衫襤褸、雙足骯髒、面容被毀、遍體鱗傷、與我們言語不通」(2019 年 2 月 15 日,講道詞)。也就是說,我們受召喚,以我在 2018 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中所提及的四個動詞:接納、保護、發展和融入,去回應這場牧靈挑戰;除此之外,我希望還能再多加入另外六組動詞,而每組動詞彼此之間,附帶有因果相連的關係,好以極為實際的行動,來面對各項考驗。 你們必須先認識才能瞭解。認識是瞭解他人的必要步驟。耶穌藉著前往厄瑪烏的兩個門徒,親自告訴我們這件事實:「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他們的眼睛卻被阻止住了,以致認不出祂來」(路廿四 15~16)。當我們談論移民和流離失所的人民時,經常只停留在統計數據上。然而,我們要去認識的,並非數字,而是真實的人!如果我們與他們相遇,我們會有機會更認識他們;在知道他們的故事以後,才能夠去瞭解他們。此外,經過這次疫情,我們都體驗到一份不安全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難!也終於能夠瞭解,流離失所的人們在生活中所必須時常面對的,正是這種處境。 必須成為「近人」才能「服務」。看似理所當然,實則不然。「但有一個撒 瑪黎雅人,路過他那裡,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他」(路十 33-34)。恐懼和偏見──諸多的偏見──使我們與他人保持距離,阻止我們成為他們的「近人」和用愛為他們服務。接近他人,通常意指願意承擔風險;許許多多醫護人員,在這幾個月當中,以身作則,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隨時接近他人並提供服務的這種態度,超越單純的責任劃分。耶穌在祂給門徒們洗腳時,為我們立下了最佳典範:祂脫下外衣,屈膝跪下,弄髒雙手。(參閱:若十三 1~15) 為能和好就先要聆聽——天主親自派遣祂的聖子來到世界,為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祂渴望以人性的耳目,聆聽受苦的人類所發出的急切懇求:「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三 16~17)。一份使人和好並帶來拯救的愛,從聆聽開始。今日的世界,訊息不斷地增多,但真實的聆聽卻不復存在。然而,唯有透過謙卑且專注的聆聽,我們才能真正地去和好。2020 年以來,我們四周的街道曾經寂靜了數個星期--這份寂靜,既令人震撼,又使人不安,但卻給人機會聆聽弱小者、流離失所者,以及我們那身患重症的地球的呼聲。聆聽也給我們機會,讓我們與我們的近人和好,與所有曾經被遺棄的人和好,與我們自己和與天主和好;祂從不疲於給予我們祂的慈悲。 為能成長,就必須分享。分享是初期基督信仰團體的組成要素:「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個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宗四 32)。天主原不希望我們這個地球上所有的資源僅使少數人得益;這本來不是天主的旨意!我們必須學習分享,好能一起成長,不棄任何人於不顧。此次疫情鄭重提醒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艘船上。當我們發覺我們都有著同樣的憂慮與恐懼時,我們也再次明白,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得救。要得到真正的成長,我們必須一起成長,分享我們的所有,學習那將自己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交給耶穌的男孩……。然而,竟足夠餵飽五千人!(參閱:若六 1~15) 我們需要投入,為能發展。好比主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相遇的那時(參閱:若四 […]
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 教宗關心國內流離失所者
(綜合報道)第106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上主日(27日)舉行,關注一個鮮為人知卻急遽增長的現象,即:在國內流離失所的情況。全世界有5千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但是世人對他們所知甚少,因為他們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土。
置身於最貧苦的人群中 仁愛傳教女修會慶祝聖德蘭修女慶日
文:葉家祺 仁愛傳教女修會於主日9月6日上午10時慶祝聖德蘭修女之慶日。修會一如既往邀請了一些家庭及長者等一同參與主日彌撒。
利瑪竇中學隆重舉行 「利瑪竇日」紀念及慶祝活動
(本報訊)利瑪竇中學日前於2020年9月25及26日,分別於中、小、幼各校部舉行「利瑪竇日」紀念及慶祝活動。活動分別為紀念辦學實體耶穌會之成立日、耶穌會著名傳教士利瑪竇神父誕辰、該校創校神長耶穌會士明勵志神父及陸毅神父之誕辰,分別於中、小、幼各校部舉行紀念感恩祭及慶祝活動,出席嘉賓包括耶穌會澳門會院院長傅南渡神父、校友會吳志輝會長及李倩儀副理事長,場面熱鬧。
「護老護腦‧您我同行」 暨國際失智症月社區推廣活動
(本報訊)澳門明愛康暉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於9月19日,在氹仔花城公園側之空地舉辦「護老護腦‧您我同行」暨國際失智症月社區推廣活動,並響應每年9月21日的國際失智症日,將失智症友善社區的理念帶進社區,提升社會大眾對失智症有更多的認識,讓市民更關注身心健康,締造失智症友善社區的環境。同場設有攤位遊戲、健康檢查站、長者才藝表演、服務使用者作品展、失智症資訊知多D等,讓市民大眾對相關服務有較深入的了解。澳門明愛服務總監袁志海致詞時表示,期望社會大眾多關注長者的精神健康,為失智症人士及其家庭給予支持和鼓勵,營造和諧友善社區。在國際失智症月內,中心舉辦了三場與失智症相關的電影分享會,讓參加者重視對失智症的預防,及分享照顧失智症患者應有的態度和技巧。
「抱緊我」線上伴侶工作坊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婚姻家庭輔導中心,將於2020年10月31、11月7、14、21日(週六),下午3時至5時30分(最後一節的晚上將會進行燭光晚餐),舉辦「抱緊我」線上伴侶工作坊。
望德聖母堂聖德肋撒歌團 慶祝成立43週年
(本報訊)10月1日是聖女小德肋撒瞻禮,亦是望德聖母堂聖德肋撒歌團慶祝成立43週年纪念的日子。該團已於9月25日提前慶祝,晚上假葡京酒店舉行團慶聚餐,並選出新一屆幹事成員。席上,潘神父也讚揚和鼓勵大家,繼續積極參與堂區的服務;各團友歡聚一堂,氣氛熱烈。 新幹事名單如下:團長:何培之指揮:劉錫漢財政:倫鳳嬋秘書:馬卓利聯絡:陳思恆 該團現正招收新團員,有意參加者可於主日上午7時半彌撒後,與上述弟兄姊妹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