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專訪「媽媽的午餐」計劃籌委成員 冀透過愛德工作讓在澳有需要人士得到溫飽

(本報訊)聖母聖心愛子會9月5日在台山花地瑪聖母堂舉行「媽媽的午餐」講解會及首次派發食物包的活動,以援助本地有需要的貧困者。本報特地訪問「媽媽的午餐」計劃其中一位籌委成員Terry Kuok,講解更多有關這計劃的緣起、目標與得著。

何謂「媽媽的午餐」?可否說說這計劃的背景及來源?為何會有這個計劃呢?

「媽媽的午餐」是印度聖母聖心愛子會的喬治神父(Fr George Kannanthanam)所召集的一項計劃。神父發現在疫情期間,印度有許多人失業的同時,也未能回鄉,所以會發起一項計劃,就是向這些有需要的勞工或窮人,派發一些不容易腐壞的食物。印度的情況已是比較貧窮,又因疫情的關係,令當地人更雪上加霜。神父估計,單單在他所在的省份,已派發了20萬份食物給有需要的人。他又深信,全球各地有許多人也同樣深受疫情影響,於是在今年的8月15日(聖母蒙召升天瞻禮),正式將計劃推廣開去,一同推動此愛德工作,而澳門站亦在9月5日正式開始。

能詳細說說這計劃在哪些地方開始?有多少國家也在進行這項有意義的計劃呢?

8月15日已在印度55個地區開始,並逐漸推廣至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以我所知,9月20日也在尼泊爾開始了這個計劃。而在10月份,也會在非洲烏干達正式開始;都是有聖母聖心愛子會傳教士作福傳的地方。

能詳細說說澳門站講解會的情況嗎?

澳門站先在9月5日下午,於台山花地瑪聖母堂禮堂舉行講解會、籌款活動及分發食物包予有需要人士。講解會由甘天霖神父主講,何知行神父、麥利歐神父、林文森神父、韋振立神父及趙必成神父作主禮嘉賓,並邀請了該會計劃召集人神父Fr. George透過網上作客席嘉賓,講解海外捐助及食物援助計劃最新情況。

當天在場逾100人——大約有40多人參與,另外有20名義工,他㥃當中包括教友及非教友;受助者則有50人。這些受助者都是由幾位堂區神父及牧者與我們聯絡的,他們除了澳門居民外,也包括來自非洲、菲律賓、印尼、越南等的外地僱員,他們大多因為受疫情影響而失去工作,外僱亦未能回國、滯留在澳門。

現時,這個計劃暫定推行至明年8月,並在每月向受助者派發食物包的活動。我們下一次的活動將於10月3日下午5時,同樣在花地瑪聖母堂禮堂舉行,屆時會先詠唱聖詠,然後向受助人互動並派發食物。

為何這個計劃的名字是「媽媽的午餐」?當中有甚麼特別意思?

這是發起人喬治神父命名的,因為神父的母親剛剛離世,而他自小母親便教導他,當看到窮人的時候,便應該發揮「慈母」的精神,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去餵飽這些窮人。他在講解會中說到:「一位母親絕不允許她的孩子挨餓,她會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食物。隨着飢荒蔓延至全球各地,讓我們一起擔當起慈母的角色,來養活飢餓的孩子吧!」又因喬治神父惦掛着母親的這個精神,於是便以「Mother’s Meal」的名字。而在澳門,我們在翻譯時,想起俗語「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事實上,這世上是有「愛的午餐」,於是以「午餐」(lunch)一詞取代「膳食」(meal),成為「媽媽的午餐」。

你們到,這計劃也歡迎教友參與。你們如何籌劃,如何讓更多非教友參與其中呢?

其實整個計劃澳門站成立得頗為倉促,甘天霖神父8月26日召集了我們三位教友,介紹這個計劃及意向,而我們亦答應在澳門推行一年。由那天開始,我們便不停地聯絡、格價、購買物資、找地點等。而我們也只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向身邊的朋友分享這個計劃,讓他們也能將這個構思與意義傳給其他身邊的人。以現時的捐贈,我們每月能資助50至60人的份量,也是一個好的開始。此外,我們也籌到一筆款項,讓非洲烏干達舉行「媽媽的午餐」,讓當地人也能受惠。喬治神父對這個計劃也加入一個新構思,就是讓相對富有的國家或地區,把籌得的資金捐助另一個相對貧窮的地區;而我們非洲烏干達就是我們澳門籌得資金受惠的地區。

在籌備的過程中,你們遇到哪些困難與挑戰?

很感恩,的確好像有聖神一直帶領着,大家沒有質疑。亦有人會致電我的私人電話號碼,詢問整個計劃。記得有一位長者致電,指自己也渴望能當義工或捐款幫忙。所以在過程中一直都很順利。我們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尋找地點分發食物及作福傳。我們十分希望會有更多堂區,能願意借出地方给我們,讓我們舉辦每月一次的愛心活動。

早在五月時,李斌生主教也發出了一份文告,呼籲「我們不能轉面不顧許多人的痛苦」,這計劃的性質也是與文告容相符。而明愛或其他機構也一直有舉行類似的援助,這計劃與其他機構的性質有何不同?你會否覺得現在才推行「媽媽的午餐」會否太遲呢?

有心不會怕遲,特別是愛德、慈善的工作,永遠不嫌多。我認為,不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能作更多的愛德工作。澳門有許多機構幫助這些人,但我也相信,總會有些漏網之魚,而且,為何我們不能再慷慨一些呢?即使受助者已在明愛或其他機構得到援助,但那些援助是否足夠、食物是否能完全填飽他們呢?我相信是未必的。我們所派發的,其實不算很多,我們的食物包裡有:五公斤米、一升油、十包餅乾等。

你們有甚麼願景嗎?有沒有期望這個計劃也能成為福傳的渠道呢?

從前我們每天的派飯活動中,我們有義工在派飯前都會讀福音。除八號颱風外,他們會風雨不改前來,而我們也看到他們這半年間的轉變。他們從前語氣不佳、會搶飯,到後來會主動幫助、以禮相待,從「搶飯」到「讓飯」給另一些有需要的人。雖然他們不是教友,但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福音的精神。我們的工作,其中一點就是要互相關懷、互相傾訴,當中是有愛存在,這就是愛德的工作。

在參加或籌備整個計劃的過程中,為你最大得著是甚麼?

感謝天主!藉着這個計劃,天主讓我知道祂的臨在,天主真真正正臨在於我們中間,即使世界各地受疫情影響,人心惶惶、很失落的時候,天主讓我知道,即使有些人不是很富裕,但他們也願意「走出來」,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此外,天主讓我領受了很多東西,也驅使我能夠學習更慷慨。這也讓我回想起我母親的教誨,因她小時候常到真原小學拿取食物及日用品,並教導我們:「若有能力的話,便要幫助有需要的人。」我自己也有一個經驗的,我家中的傭工知道我籌備這個計劃,也告知我她朋友的背景及需要,我便把我們家中每頓飯餘下的食物,另外存放在盒中,再請傭人拿給她的朋友。這只是舉手之勞,而且我相信每個家庭也能做到,也期望更多人也能多走一步,讓更多人受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