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利瑪竇中學今年慶祝創校六十五週年,並已開始一系列的慶祝活動。《號角報》有幸訪問利瑪竇兩任校長——張慧玲女士及呂碩基神父,細說於利瑪竇中學的點滴。本週先刊登張慧玲校長,介紹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及期望。
張校長,您能簡介一下利瑪竇中學六十五週年的活動呢?
很高興今年已是創校六十五週年,為了這個慶典,我們都有一連串的活動。在11月6日至本月28日,我們舉辦了一個藝術創作聯展,已在教育資源中心子瞻廊進行。接着下來,有兩項比較特別的,就是會與澳門另一所耶穌會的學校——海星中學——一起舉辦有關耶穌會教育的論壇,相信今次是首次合作舉辦的。另外,我們也會舉行感恩祭,也是兩所學校一起慶祝。藉着今年六十五週年校慶,我們學校會有一些課程展示,屆時邀請不同的社會人士,或是其他同行業的教育工作者,互相指導、交流,在我們學術方面不同的領域取得一些意見。到一月份,我們會有開放日,希望能將學校開心的學習生活與大家分享。
這一系列的活動十分豐富,那您或校方有沒有訂立一些方向,期望在這些慶祝活動達成某些目標呢?
一直以來,同學和老師都一直在耶穌會教育的理念與靈修下成長,從中得到培育。我們都盼望藉着這些機會,各人都能夠深入反思,在籌劃這些的慶典、課堂展示或開放日的過程時,其實也是一個回顧我們自己經驗,並能覺察自己的經驗。因為我們的校園生活,我們慣常地去教學或進行學校的活動,就如校曆也是如此循環不息,成為習慣而忘記自身覺察;所以,當有些特別的慶祝時,可能大家都會更加留意自己的經驗,在過程中亦能反思,在這些機遇中(不單是為其他人,也是為我們自己),是一個機遇去慶祝或回顧自己的成果。
您提到「耶穌會的教育」,您認為「耶穌會的教育」是甚麼呢?
回到最根本,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經驗。或不同時代都會有當代的一些挑戰,感恩我們的會祖聖依納爵留給我們一個遺產,就是他在自己生命的一個覺察、自我轉化的歷程之中,在一個意識省察的動力裡,在天主的光照內,去回顧自己的經驗,由感恩開始,留意到從上主於我們生命經驗的臨在,亦透過如此的眼光,去看我們生命的一些挑戰與困難,亦有一個盼望,可以去面對新的方向與階段。這個動力,會祖聖依納爵當時認為每一位會士每天進行兩次[的省察]。這個意識省察,現時已融入在我們每天的時間表裡,由幼稚園開始,兩歲多至五歲多,但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他們的確能夠安頓下來,我們會有五分鐘的時間安頓、靜下來,並由感恩的角度開始。至於小學生及中學生,每天放學前都會有15分鐘,按照他們的年齡與能力,向他們提供一些引導性的回顧,並結合着心靈札記,讓他們回顧各自經驗後再紀錄他們覺察到的事情或感受。起初只是宗教組的老師負責,慢慢也轉由班主任去帶領,現在希望有其他老師都能參與,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也能留意自己生命經驗上的動力。很多時,現今的人都容易被外在的期望、誘惑等去拉扯,但這段小小[意識省察]的時間,邀請同學和老師,都能學習放下這些外在之事,花數分鐘去留意自己的內心、自己的經驗,這是一個需要努力、困難的過程,尤其是現在生活急促、忙碌的社會,會容易忽略這份覺察,但我們也會努力將會祖留給我們的恩典,帶到現時的社會當中。
校慶不忘回顧學校的歷史,為您最深刻的是甚麼呢?
創校神父以利瑪竇這位傳教士命名,他很偉大的把中西文化推至一個「互相尊重」的層面,去彼此認識、交流和溝通。而我們地理位置亦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現在我們學校所在的地方,就是當時聖保祿書院的附近,而利瑪竇也曾在此逗留一年。為耶穌會士來說,能踏足中國大地傳福音是一個極大的渴望,這位置及象徵,為所有耶穌會士也是一個重要的記號,也是天主的帶領。
學校起初主要照顧弱勢家庭,一些未有機會讀書的家庭提供教育。當中亦有文化上的交流,因為創校神父也是外籍人士,但他們有這份服務中國人、服務弱小者的心,又透過引入不同的課程(如音樂課等),同時也帶學生郊遊,不忘學生的身心靈發展。創校神父認為,學校不只是要讓人讀書,而是顧及學生整個人(全人)的發展、照顧與陪伴。這些都是在學校歷史中一直都存在的價值與傳統。
如何推廣或讓更多人認識利瑪竇中學的歷史與精神?或如何讓學生對學校更有歸屬感?
較具體的,過去數年我們都會有一個年度主題。每一年我們都會以某些方向去陪伴學生。譬如今年我們「喜樂利人」這個主題,就是要去陪伴學生的方向,就是由一個自我成長、追求卓越、自我分辨與覺察開始,再延伸至與他人的關係——「關愛樂助」,學習留意其他人的事,而不只是為了自己。而第三個層面,就是「心懷普世」,學習如何在這個地球村中活出一份承擔。至於如何與學校更有聯繫或更認識學校,可以透過一些校園講座,去了解創校神父、耶穌會價值、利瑪竇神父及學校歷史等,最重要是讓學生知道並感受到,我們是陪伴着他們一起成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