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人生.不是戲台

至於今天的福音選讀(瑪23:1-12),取自《瑪竇福音》中耶穌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的長篇講辭。於此,《瑪》描寫了耶穌與那些挑戰祂權威的經師和法利塞人之間的最後正面衝突。【需要留意的是,這份敵意更有可能是反映在《瑪》成書的時候(約主曆80-85年間;即耶穌公開傳教生活的五十年之後)基督徒團體與猶太信仰團體之間的衝突】。儘管,耶穌承認,法利塞人的教導是來自「梅瑟御座」【這相當於在教會中我們說教會訓導的權威是來自「伯多祿宗座」】,然而,耶穌卻警告祂的門徒們不要以法利塞人為榜樣。換言之,他們口中所說的教導是對的,但他們的行徑卻於他們的教導完全相反。所以,耶穌稱他們為「假善人」(13節;葡:hipócrita;英:hypocrite)。這字來自希臘語「ὑποκριτής」(音:hupokritēs),在古典希臘語中指的是「戲台上按劇本對白對答的演員」;及至耶穌時代的通俗古希臘語中的「假善人、偽善之人」的意思,只不過是古義的引伸義,當然是帶有貶義的了,相當於廣東話的——『佢做戲嘅啫;佢都好假喎』——的意思。總言之,耶穌指出,法利塞人對律法的解釋,是一切從嚴的,使之成了壓在百姓肩膀上的重軛。

耶穌要求祂的門徒們不要去模仿那些在社交場合中追求上座的人和那些渴望被人以超過當事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尊稱稱呼的人。「辣彼」(或音譯作:拉比)在耶穌時代只是個尊稱,意思類似「閣下」或「大人」之類。「父」(father)是古時對族中長老或一些已逝先賢的尊稱,並非好像我們今天教會中對聖統制內的特定階級一樣的尊稱【出於尊敬而稱之】和專稱【專屬這階級(或這品聖秩)的稱謂】。在《瑪》中,耶穌認為,「父」作為尊稱,只適用於那位在天之父。耶穌譴責那些單靠把那些展示其宗教領袖身份的外觀衣著——即法利塞人身上的經匣和衣繸——弄得更長、更顯眼來吸引人注意,自以為這就是他們內心虔誠的證據的宗教領袖。經匣是猶太男性在祈禱時,利用皮帶將之縛在額頭和手上,內藏少量手抄舊約經文(通常是申6:4-9或其中一、兩句)的小盒子【申6:8命令要這樣做】。衣繸在長衣(更準確的說法是長披肩)邊的裝飾,合共紐出613個結,代表法利塞人在梅瑟五書中找到的合共613條大大小小的誡命,用意在提醒他們要時刻遵守這些誡命,不得逾距【申22:12命令要這樣做】。

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耶穌要祂的門徒聽從法利塞人的教導【換言之,他們的教導是對的】,但卻不要效法他們的作為,因為他們說是說得對(說得漂亮),卻只說不做,彷彿只是在戲台上做戲一般。人前戲演完了,也就打回原形了。對天主(以及對人)的愛,從來不是在於我們在人前演了多少,而是在於真心真意的,在沒人留意的情況下,仍然願意做多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