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林家駿主教
編輯序
澳門教區歷史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令人神往的經歷和故事。先賢們留下的筆跡更是後人們步武前人芳表的動力,為教會和福音在遠東的臨在不斷煥發更新。「通古今之變」系列為「教區歷史檔案及文物處」在修編歷史資料的過程中所得之卑微成果,在此截取史料與佳作,拋磚引玉,嘗試提供更多的歷史資料,借助巨人的肩膀,遠眺傳教士們所開闢的風景。
本文《細說晨曦月刊》原著者為林家駿主教,約成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主要記述1957年於聖若瑟修院創立之「晨曦月刊」的來由和動態,內容趣味盎然。原文為歷史檔案資料,日後將於歷史檔案處網頁分享。本系列目的為截取其歷史資料,除了編輯文章的需要,否則會盡量保留原著脈絡,稱謂方面會修正至廿一世紀的日常使用名稱,以便閱讀及理解。
前言
在院聲社成立恰好滿30周歲的時刻,我謹就記憶所及,把「院聲社」,「晨曦壁報」,「若石壁報」,「院聲月刊」,以及「晨曦月刊」的創辦始末細說一番,以留紀念,並藉此勗勉新進的天主教青年,期望他們能繼往開來,致力傳教事業,發揚文化宣傳基督福音的精神。
澳門教會內的新五四運動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澳門天主教華人地方教會,開始致力於文化傳道工作,先後創辦了「醒心周刊」、「主心月刊」和後來的「號角日報」等公教刊物,雖屬曇花一現,亦曾引起一陣寫作的熱潮。當時的聖若瑟大修院當局有見於此,便決心加強修生的母語教育,鼓勵文學藝術,以奠定將來教會文化傳道的基礎。這種風氣,我們可稱之為澳門地區華人教會的新五四運動。
查澳門聖若瑟大修院,原創辦於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經過近200年的改革建設,到二十世紀初,儼然成為遠東天主教會知名的大修院。該院當時設有神學院、哲學院和語文書院三個學院。神學院和哲學院為天主教會教育機構,課程與教授的資歷達到專上教育要求水準,全部使用拉丁文授課,以培植聖職人員為目的。語文書院屬中上教育學府,課程與教授資歷達到預科書院程度。語文書院下分中文和葡文兩個學系,兼收寄宿生和外讀生。該書院課程以語文科為主體,輔以史地數理科學各課程。語文科以教授拉丁文為主體,以母語為必修科,以葡英法語為第三語文課程。語文科,由於當時教授都是飽學之士,因此學生的外文水準甚高,可謂譽滿濠鏡香江。至論中國文學、世界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及自然生物等科學知識,以選修為本,以致未達到當時的中上教育課程標準。
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修院的中文教育及科學課程已大為改善,除了勞工音體等輔助課程以外,其餘各科都已採用當時通行的教科書。在神學院和哲學院中,後來更加插中國古典文學課程,授課時間為每周二至三課,課程延長達六年之久。又先後禮聘中華教育界先彥人主持教席,計有陳子良、余錫垣、李蔚而、陳道根、麥格斯、嚴仙根、司徒曼、柳金頃、劉芙初、陳本文、柳金圍、歐陽韶、李金爵、易麟閣、潘子襄、陳既霑、陳既詒、羅渠樹、馬仕濟、黃仕錫等老師。修生有幸聆聽教言,殷仰德範,自然受益良多,對國學科學常識,也認識登堂入奧之門路。
責任編輯:張天嘉,葉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