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52)寂靜主義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十七世紀是一個靜修的世紀,不論是宗教上的,或是奧秘上的;但同時是宗教和教義不穩的年代,或亦可以是寂靜主義(Quietismus)的年代:雖然從字源學來看這個詞語、運動或傾向,看似是寧靜的,但是帶來了不安、討論及緊張。寂靜主義是一種神秘的運動,是在十七世紀的時候,發生於南歐,特別是西班牙,而在法國及意大利也有的,是隨着利騰大公會議的公教改革而起的。它源自一位西籍的奧秘派神父莫里諾斯(Miguel de Molinos, 1628-1696),但請勿與另一位名叫摩里納的耶穌會神父(Luis de Molina, 1535-1600)混淆,因後者是摩里納學派(Molinismus)的創始人。至於莫里納斯則是《神修指引(Il Guida espirituale)》的作者,這本書於1675年出版後,在教會引起了很大的迴響,而有關之理論則被稱為「莫里納斯學派(Molinosismus)」。綜合來,莫里納斯策劃出了一條神修之路,經過了這一過程,靜化人的靈魂,把它帶往完美的默禱和心的安寧。但是怎樣做法呢?

廣義地說,寂靜主義是一派理論,它主張一個人最完美境界,就是心理上的自我消滅,及在生活中完全融入天主的本質裡。在這寂靜的境界裡,人的思想完全停止,甚麼也不想,甚麼也不追求,只留待天主來操作。總體來說,寂靜主義是一派奧秘學說,很多人說它是假的或誇大的學說,它用高尚靈修的外表把人困於錯誤的概念裡。人如果持續不斷地跟隨這理念,對倫理道德將無藥可救。

這是建基於泛神論的一流派思想,泛神論是對理解世界的一個概念,或是哲學思想,認為宇宙、大自然以及被稱為神的物體是相等的。寂靜派還加入了一些奇特的理念,強調神性與人性的合作。狹義地說,寂靜派把教會內某些奧秘的言論及傾向,轉變成異端。在一些派別裡,寂靜派的錯誤是很明顯的,容易讓人察覺。但在另外的一些例子上,卻成了某些基本教義的錯誤推斷,危險的靈修誤導。

 

寂靜派的教義

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莫里諾斯的寂靜派理論受到伯度老奇樞機(Pier Matteo Petrucci, 1636-1701)的推許,並獲得了很多信眾追隨。後來亦發展出一派沒那麼極端的半寂靜主義(Semi-Quietismus),這一派別的支持者有法國自由主義的神學家芬乃倫(François Fénelon, 1651-1715)和蓋恩夫人(Madamme Guyon, 1648-1717)。但寂靜主義的各個派別都被教會所禁止,因為它們全部都主張人的靈魂應守緘默,應實行心靈的寧靜和被動以能到達天主的身邊。寧靜和被動是至善的主要條件,是莫里諾斯追隨者的心靈規劃,曾感動過很多教會內著名的靈修人士,但逃不過受譴責的命運。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Drottning Kristina, 1626-1689)是最為著名的寂靜派支持者,而很多人亦發現在聖方濟各沙雷(S. Franciscus de Sales)的著作中有著強烈的寂靜派痕跡。

寂靜派高度表揚十七世紀的靈修及奧秘世代中的默禱生活,重新對隱修及嚴規生活作出另一定義。但按這派的理論傾向,絕對的消極態度被推到了極點。人若要達到至善,必須抛棄自己的個人意志,因為當天主向個別靈魂談話的時候,他必須處於絕對的寂靜狀態,不能使用任何功能,只可以靜候天主的恩賜。

1685年,在《神修指引》一書出版後十年,宗教裁判所將莫里諾斯逮捕,而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Innocentius XI, 1676-1689)把他判以終身監禁,並查封其作品。後來,芬乃倫雖已升為康布萊(Cambri)的總主教,教宗依諾增爵十二世(Innocentius XII, 1691-1700)仍把他處以充軍刑罰。

其實,寂靜派在那年代的影響到了甚麼程度?為能更深入了解奧秘派作家及奧秘派文學,必須要先明白寂靜派的概念及名詞。西班牙哲學家武拉(José Ferrater Mora, 1912-1991)在他所編撰的哲學辭典裡說:「寂靜派是一種神學教義,是屬於形而上的,是救世學科多於尋找路向的方面。」很多作者指出了該派系的淵源是出自於佛祖,然後是亞歷山大學派及諾斯底派,甚至是與自由精神兄弟(Fratelli del Libero Spirito)理念相近的雲遊傳道人貝居安修士(Beguinas),以及中世紀小兄弟修士(Fraticelli) ,還有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的德國奧秘派。此外,尚有來自六世紀的偽狄奧尼西斯作品(Pseudo-Dionysius Aeropagita)。

由於寂靜主義是一派理論及心靈狀態,主張至善來自人的消極及靈魂的靜止,在於消滅人的意志,讓天主的聖寵能全權主宰人的靈魂。從宗教及基督徒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哲學及形而上學的體系,並非神學上的問題。它只強調默想,當然那是高於一切倫理宗教的行為,是讓人能直接透過默觀而成聖的唯一機會。這亦正是莫里諾斯寂靜派的中心思想。

在其《神修指引》和寄給他的西班牙籍友人信函中,可看到他是要經過默禱來尋找心靈的寧靜。莫里諾斯把不完善、主動及積極,爭取到的默觀與天主賞賜及消極的默觀作出明顯分別。在言語、慾望及思想的靜默之中,他主張思想的靜默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唯一能帶領人走向內心的收斂。靈魂達到至善境界並非在於只顧想念天主,或是口中不斷地說天主,而是愛慕天主。只有這樣才可得到幸福。

「把人的意志完全消滅以及變成絕對的空白,體驗着深度的寧靜,以達至永恒快樂的愛的結合。人的靈魂得到非由自己所追求,而是由自己所愛者渴求的幸福。」主動的作為是冒犯天主,因為只有祂才可對人類作出主動。不作為才是人把自己交回給天主。天主才是唯一真正活在人裡面的主宰。這就是寂靜派的救贖及至善之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