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有味道的鹽 有溫暖的光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五十六至六十六章,是寫給從巴比倫流徙回以色列的遺民的。《三依》要回答當時以民的最重要問題是:『我們要如何作方可再一次中悅上主?』。在舉國精英流放異地五十年之後,鄉土頹垣敗瓦,滿目瘡痍,人們心中想必不是味兒。在禮儀為我們選讀的部分(依58:7-10)的前數節,載有以民的抱怨:他們經已好像祖先一樣守齋,可是他們仍然無法使上主喜悅(3節)。

依撒意亞先知對他們的回應,先是訓斥他們不公義的賺錢手法,以及時常抱怨的態度(見3-4節)。也許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各大城鄉回到故土後,樓破城空的一幕幕使他們失去了對上主的信德。他們以為自己能夠透過宗教行動和儀式來操控上主。然而,依撒意亞先知要他們把焦點放到別處:只要我們關顧身邊的近人,留心他們的需要,然後就會發現上主會迅速地聆聽我們的禱告。以色列子民在回鄉後,一直對於貧窮人和無家可歸的人視而不見,互相反目,並作假見證來陷害近人。很自然,先知對這些行為不屑一顧。依撒意亞單刀直入的言辭,是為迫使以色列民明白到,他們自己的行為,才是天主遠離他們的真正原因;而關顧近人,則是通往上主的途徑。

這主題延續到答唱詠。在禮儀選取的部分,答唱詠重句說:「黑暗中必有光明向義人照耀」(4節)。由於義人「仰賴上主,心智堅強」,他「永不動搖」(6-7節);因此,他無懼人生的變幻,甚至能夠面對邪惡。那些富慈悲憐憫之心對待貧苦和弱小的人,天主必定常伴其左右。義人映照出天主的光,成為他人希望和撫慰的來源。義人彷彿已得永生【聖詠成書時尚未有基督信仰對死後復活的信念】:「他的仁風萬世流芳」;換言之,義人的善行和寬大,將永遠活在後人的記憶中。

上主日本來是常年期第四主日;不過,由於剛好那一天是二月二日,與獻主節日期相撞,故按禮規,教會慶祝後者而略去前者。可是,因為今天的福音選讀是緊接着上主日的,所以我們需要稍稍回顧一下甲年常四的福音選讀。

上主日(常四)的福音選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真福八端〉,也就是耶穌向門徒們以及群眾教導天主國度的一段。按《瑪竇福音》所載,作為〈山中聖訓〉的開始,〈真福八端〉宣講的地方是在山上,這使讀者想到在《舊約》傳統中另一座十分重要的山——西乃山,即「梅瑟律法」向以色列子民頒佈的地點。

誰才會是真正有福、真正幸福的人呢?在天主的國中,只有那些能夠超越自己,並且明白到自己需要天主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那些因為真正關心他人而哀慟的,將會得到痊癒。溫良(=謙卑)的人,即那些把別人放在自己之先的人,將會居住在天主的土地裏。那些對公義的熱愛永不止息的人,將會得到滿足。那些願意寬恕別人的人,就會在天主的國度得到同樣的對待。那些能夠專注於天主而放下其他一切事物的人,將可面見天主。最後,那些為了宣講基督而願意放棄尊榮以及他人讚譽的人,將得到尊榮與讚譽。

真正的幸福並不難找,但並非不必付出。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的付出就是:必須把別人置於我們之先。我們必須超越自我中心的心態,讓自己帶着一種具有憐憫、勇敢,以及有信德的無私精神為別人服務。事實上,今天的福音選讀,是沿着這思路推進下去的。

觀乎上文下理,耶穌並不單單指出甚麼人是有福的,祂更要求舉凡跟隨祂的人都必須成為有福的。換言之,這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為此,祂一連使用了兩個圖像來說明:鹽和光。

鹽,不單有調味的功用,在古時更是保存食物的必需要,當時是貴重的食材。另外,按戶18:19,鹽也用於訂立盟約的儀式。再者,鹽也會與祭品一起奉獻予上主(參肋2:13)。加上上文脈絡,便可以解讀出鹽的味道(=耶穌在〈真福八端〉中所列舉的要求)是何等重要!門徒們這些關心和照顧近人的行動,有如鹽的味,不單可以保存他人的生命,為別人的人生調味,他們更成了天人盟約的標記,代表天主與世人有着一份關係。

光,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耶穌也用這圖像來向門徒們解釋他們使命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世界中的角色。在《舊約》中,光也與天主的拯救行動(依2:5;詠44:4)和天主受苦之僕(依42:6; 49:6)相關連。天主的旨意就是,透過那些忠信於祂的人來把救恩帶給所有人。

基督徒的存在,不可好似帶不出味道的鹽和不能發放光芒的蠟燭。天主的救恩,只有透過祂門徒們——我們——的行為而為人所知。基督徒因他們的善行而得到的讚美與光榮,某程度上就是天主得到了世人的讚美與光榮。換言之,公義地行動、對弱小和有需要者的關心和照顧,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讚美天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