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五十一章:費本尼主義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費本尼主義(Febronianismus)是由一位化名為費本尼(Justinus Febronius)的德國紅衣司鐸漢德海姆(Johann Nikolaus von Hontheim, 1701-1790)所提倡的教會內的運動,在十八世紀引起很大的衝擊。綜合地說,它主張減少教宗所享有的權威及權力,而增加主教的權力,其理據是:教會是由耶穌所建立的,故不能是皇權專制。費本尼司鐸是一名大力支持天主教會與其他派別合一的人士,正如新教各教派般,但同時亦擁護國教合一,與加利剛學說有點不謀而合。但教會最終把它定性為分裂思想。

德國特里爾(Trier)教區的輔理主教費本尼於1765年時,在他的《獨論教會地位及羅馬教宗的權力以團結異見的基督徒》(De statu Ecclesiae et legitima potestate Romani Pontificis Liber singularis ad reuniendos dissidentes in religione christianos compositus)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教會的政治制度。他理論的基礎是建於加利剛主義上,而這是他在魯汶大學讀書時,從一位佛蘭德的教會法律專家艾斯平(van Espen, 1646-1728)那處所學到的。但他在找到教義中一點兒的未完善之處時,立即走向類似加利剛的極端路綫。他的作品是評論教會組織,否定教會的君主制度,目的是促使教會與新教間的和諧,減少教廷的權力。

根據費本尼的理論,基督賦予了整個教會主要的權力,而教會是通過主教們來實行其管治的能力。主教們之首就是教宗,他只是教會的一名下屬。費本尼認可教廷為神聖組織,但維持教廷不單是基督的權力所在,更是伯多祿與教會的權力據點,故可以與其他所在權力相互連繫。所以,教宗的權力應限於八世紀當時或以前所擁有的權力而已。

 

個體與民粹主義

按費本尼所說,教宗是個人或國家教會的聯合中心。這些教會應經常與教宗聯絡,以讓他能執行其職務以維持教會的一體性,讓他能遵守及頒佈教會的法律和任命主教等任務。他作為教會之首,更應執行管治及統一教會的責任,而多於司法責任。費本尼認為首八世紀的教會如何,以後的教會亦將永遠這樣。這位德國主教指出,到了九世紀,教宗的權力伸展到以外的範圍。從前只屬教省主教會議的事務,但最後也撥入了教廷的管治,此舉按費本尼的說法是違反了公義。他認為,判定何者為異端、確認主教的選舉、任命助理主教、成立新教區和總教區等事項,曾是省教區的職權範圍,但已為教廷所篡奪了。

他更明確地否認了教宗的不可錯誤性。而教宗用自己的權力是不可以頒佈普世教會都接受有關信德方面的決定,除非經過全體主教的一致同意。同樣地,有關紀律性的問題,是與信眾無關的。費本尼的這種主教至上主張,認為個別主教會議所發出的訓令,只在其他個別的主教會議同意後才生效。教宗不能夠改變個人主意而頒佈的法令,而教會的最終審判法庭是大公會議,而非教宗本人。

在這裡帶出了另外一個令意見分歧的問題,就是教宗應服膺於大公會議,亦即是說:大公會議才是最高權威。教宗並非是唯一能召開大公會議的人,他亦無權主持會議,而會議的決議亦無需由他追認。費本尼主張,大公會議是絕對需要,因為就算教宗的正式決定得到大部份主教的同意,如果這決定是由教宗個人及非大公會議所通過的,亦不是不可以取消的。

費本尼認為主教是天主制定繼承宗徒位者,為此所有主教擁有同等的權利,而不是受制於教廷的管轄,因為教宗的權力僅限於其管轄的教區,亦即是羅馬。他更補充說,教宗的傳統特權,如除了修會以外,發給神職人員薪俸,與早期教會的規定是有衝突的,故應被廢除。這名德國主教試圖有效地證明,他的那個年代對教宗的權力有關的教會法律是歪曲了早期教會的原意,故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改革。但怎樣進行呢?就是清楚地向各教友宣佈,召開一個自由發言並由各國的主教團參與的大公會議,且得到那些反對教宗訓令的國家政府協助來推行,如向該等國家發出請求協助令(Regium Placet),還有呼籲各教區反對服從命令和向世俗權威尋找幫助,而不一定要向教廷方面才可。

到此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費本尼主義的目的:表面上是追尋主教的更大獨立自主及權威,而事實上,他的真正目標是讓各國教會不再依賴教廷,以便建立各國的自主教會,而主教則成為國家的公僕。這樣子,國家的權力便如加利剛的主張一樣,成為絕對的了。羅馬方面的反對是顯而易見的,而各國大部份的教會及主教團對這已發展至法律及教理的自主模式,群起反對。

1764年2月27日,教宗克里孟八世正式譴責費本尼的書及理論,下令德國主教團禁止出版。只有十名主教服從了指示,這也顯示了很多人對該書的鍾愛。事實上,費本尼的書再出版了多次,有人進行審查及研究,且在中歐地區播下了萌芽的種子,影響甚遠。漢德海姆曾作出悔過,但既不誠懇亦不足夠。費本尼主義是那個年代因為獨立國家的興起,而引發出民粹和主教主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