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在上主日,禮儀安排的讀經一讓我們聽過了《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第一篇「僕人之歌」;在這主日,我們就聽到第二篇了。在《依》四十九章中的「僕人」所指的,既有可能是一個個別的人物,也有可能是指整個以色列民。無論如何,這篇詩歌一開首聽起來就好像是這僕人蒙召受任命的場景。接下來的兩句,更為明顯:「我更要使你作萬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達於地極」(6節)。這僕人的使命,就是要到外邦人的地方去,把天主的接納、恩寵、拯救和公義帶給他們。無論這詩歌的中「僕人」指的究竟是誰,他在救恩史之中都有其角色:活出天主的國度,並將之帶給所有人。在救恩史邁向高峰的時候,藉著全然服從天主父的旨意,耶穌基督接受了把天主拯救世人的喜訊帶給所有人的使命。祂的人生、死亡和復活,正是吸引祂的追隨者步武祂芳表的泉源。這一點,《天主教教理》中也有所總結:「耶穌藉服從父,『甚至死在十字架上』(斐2:8)的那種愛,完成了受苦僕人的贖罪使命」(623段)。
至於今天的答唱詠,是取自聖詠第四十篇。這篇聖詠由兩部分組成,但這兩部分之間的差異不小。第一部分(2-11節), 亦即本主日的答唱詠所選的部分,是感恩讚歌;第二部分(14-18節)卻是哀歌。這與一般的聖詠組成不同,它們通常先唱哀歌;然後,在感受到天主的救恩之後,轉哀歌為讚嘆。學界認為,這樣的結構是聖詠作者要提醒在他之後的所有天主的僕人(包括你和我)要對天主全心依靠。聖詠作者提到,與所有不同的祭祀相比,天主更喜愛的是一顆願意承行祂旨意的心(見7-8節)。當然,舊約中不少先知也有提過這一點。今天答唱詠選用的部分,不單提到僕人服從天主旨意的舉動,也提到天主的回應。上主俯聽他的哀訴,並將新歌置於他口中(見2, 4節)。上主開啟了服從祂旨意的人的耳目,並派遣他在盛大的集會中宣揚公義(見8, 10節)。這與教會的訓導相呼應:「講授與傳揚教會的社會訓導是教會傳播福音的使命的一部分。由於這訓導的目的在於指導人的行為,其結果就是各人按照自己的角色、使命以及條件而『投身於推動公義的事務』」(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第41段;修譯)。
常年期的讀經二,是獨立於讀經一和福音,自成循環的書信選讀。在甲年常年期的開始,禮儀讓我們聽到保祿寫給格林多城信友的首封書信。若果我們只是讀到書信的開首(1:1-3),亦即今天所讀的部分,我們還會以為整封書信都是保祿宗徒對格林多城的團體的讚譽。事實上,格林多城的信友已經把自己分成了許多個小圈子,彼此競爭。保祿要向他們寫信,實際上是為糾正他們的不少錯誤,包括道德上的失序、團體內的分裂、膜拜偶像異教神祗,以及禮儀聚會所出現的問題。保祿提醒他們,聖神是所有特恩的泉源,又以一個身體不同肢體的圖像來勸誡他們不要彼此嫉妒和互相競爭。在後來的章節裏,也就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格前第十三章,保祿將清楚地指出,(願意無條件地去)愛才是所有特恩之中最偉大的。而且,從教會的角度,對萬民的愛正正就是向他們傳播福音的動力:「教會的成員都為了愛天主,並為了在今世及來懂的精神財富上,善與人同的的愛德所[催]迫,切願去從事傳教工作」(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遣往萬民:教會傳教工作法令》,第7段)。
福音選讀方面,上主日我們聽了《瑪竇福音》中耶穌受若翰的洗一幕。在這主日,禮儀則讓我們聽到載於《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就耶穌所作的見證。事實上,在整部《若》中,提及洗者若翰的就幾乎有二十次之多,當中包括關於他宣講的不同地點、他與他的門徒們之間的討論、他有關耶穌的見證詞,甚至耶穌向祂的敵人提到若翰的說話:「若翰好比一盞點着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了他的光明」(若5:35)。洗者若翰是耶穌強而有力的見證人。
在今天讀到的章節中,他來是為在他之後來的那位作證。他說耶穌就是那一道將要來的光,他又說他來是為作見證,使其他人好能相信(若1:7)。在這段章節中,若翰清楚地說他曾看見聖神降在耶穌身上。他勇敢又而清楚地說,這人就是天主子。若翰的宣講和行動都是為了使其他人知道並相信天主子將除去世間罪惡,並把天主的救恩帶給所有人。若翰遵從了他見證的使命,但他更是清楚地指出,耶穌願意服從的程度,是為了父的旨意而把自己交出,為全人類而犧牲祂自己的生命。可以說,耶穌以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今天的答唱詠重句:「請看,上主,我已來到,來承行祢的旨意」(參詠40:8a, 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