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二十章:中世紀的赤貧異端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公元一千年之後出現的異端可是一種新鮮事物,但暗中很快地傳播開去。它披上了教會改革的外衣。無人察覺到它怎樣開始。它不是宗教無知的品,亦是十一世紀時人們為追求深入研究基督信仰的狂熱所引起。事實上,異端與教會革新攜手同行,互為因果。

我們來到了確立封建制度初期,那時候,社會產生了特權人士(貴族和神職人員)和普通民眾的鴻溝。而在民眾中亦隨着城市的湧現及蓬勃的商業,亦崛到了資產階級的一群,他們主要從事製造業及國際貿易。古老的城市改變了面貌,新的城市出現。商業成了新財富的來源,同樣亦帶來新的不平等和差距。窮人中有受剝削的人,及對抗居於城市內的貴族和農村大地主的亡命之徒。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有錢人對窮人的苦況不聞不問,其中有些貧民終年不見天日,連主日去聖堂的時間也沒有,經常患病,對生活渺無希望,甚至連想想生活的時候也沒有。

因此,出現一股反教會的浪潮,當然主要是社會性的。有反對派主張教會要回歸到早期的純基督教會:正宗的宗徒教會,沒有財富及奢華的教會。教律要嚴明,但對被社會遺棄的人要有同情。暗舉宗教改革旗幟的教派向貧民,亦即是低端人口招手。他們如果用現代用語就是民主派,是平信徒發起的宗教運動,但以人為中心,強調在救贖過程中個人的努力。

基督的窮人

首批貧人運動(Pauperes Christi)是以基督為中心的,自願當窮人去效法基督的。他們大約在公元一千年在法國出現。二、三十年時光,已發展到荷蘭及意大利。好聽一點的說法,便是有財富、大型市集、工商雲集、大城市和工廠的地區。開始的時候,因為地理環境的遠近關係,只是出現個別的例子。各個源頭間之教義差異,在今天來說並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它們不單是來自低端階層,且傳染力很大。

第一宗個案的發生是由法國告克呂尼的修士兼編年史家格拉伯(Rodufus Glaber)所描述的。他說大約在公元一千年左右的時候,一位名叫李奧德(Leotard)的農民抛妻棄子,摧毁十字架,拒絕向教會作出「十一」捐獻(個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並批評舊約聖經。他的舉動得到很大的迴響,連格拉伯也立即停止撰寫他的傳記,且認為這只是源頭或時局的反省。

事件發生後不久,在西歐開始有同類的個案出現。法國東北地區的阿拉斯(Arras),該地以出產羊毛、紡織及地毯見稱,迅速成為了異端的温床。同時在日耳曼帝國其他地區亦陸續發生,如在列日(Liege)便是。但最為轟動的是發生於公元1022年在法國的奧爾良(Orleans)。那時候很多人被判定為異端,其中很多是貴族和教會人士。十一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意大利的拉雲納(Ravenna),維羅納(Verona)和威尼斯(Venice)等與東方拜占廷有頻密接觸的地方,很容易受到異端運動的影響。此外,還有很多曾被提到但未詳盡描述的不具名的異端教派,總之異端肆虐歐洲及以極速傳播。

彼此連繫的教義是很難予以分辨的,其教義的含意及有關的信息亦很難鑒別。比如在奧爾良,貴族和神職人員的參與令人認為是某些基督學裡的教義去策動該等運動。但最主要是他們以一種簡單及容易的方法去辨別無形的世界,而這是一個妖魔的世界。他們反對婚姻及擔任公職,認為耶穌的肉軀只是表面而已,否定聖洗聖事,可以手接觸到聖神,以及否定基督在聖體聖事內。這些異端的特色與當時流行的東方異端雷同,它們是經由貿易,水路和從東征的十字軍所帶回來的,也是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大量流動和朝聖的後果。文盲及群眾的低教育程度,亦使人容易接受反貴族和反教會人員的思想,而這種「雞尾酒式」的思潮很快便演變成異端,跟着就是群眾運動。當然其中的一些可能是本地產生的,而非來自東方。但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us)二元論(即善惡對抗論)的波格米勒派(Bogomil)門徒,肯定是來自東方的。

十一世紀的西方基督教異端,是公元一千年以後信徒們表露出的一種神學及教義新的生命力,反映出一種簡單的道德凝聚力,以及希冀沒那麼表面化、教權化、聖儀化和儀式化的宗教。他們高舉福音的旗幟,人性化的窮人福音。他們不需要引用拜占庭人波格米勒的靈感,他們只要社會現實,貧窮及受社會排斥等議題,還有就是離開日益封建化和神職人員至上的教會現況。如我們轉向另一角度來看,當時亦有很多神職人員為了教會的改革及爭取一個更人性化、簡樸和脫去奢華的教會而奮鬥,為了回歸原始教會而發起各種運動。公元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不少新的修會成立。在1098年,熙篤會(Ordo Cisterciensis)首先創立,這是根據克呂尼傳統而成的本篤隱修會的改革版,還有嘉多森會(Ordo Carthusiensis)和普利孟特會(Ordo Praemonstratensis)等修會。但要注意的是,那年代的異端其實並算不上是甚麼,還有更邪惡的等着來呢。很多人因為教會的改革及純潔而死於非命。下期我們將會看個究竟。

葡文版原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